文/本报记者 朱二俊 图/本报记者 吴国乐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为解决困难老人用餐难题而出现的长者食堂,如今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正成为银发经济的关键入口。
作为全市率先布局推进老年助餐工作的板块,徐州经开区近年来深入改革创新,在加快推进中心厨房和社区助餐点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长者食堂经营模式转变,延伸服务、嵌入破题、增值提升发力,蹚出了一条可持续运营的新路径。
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的长者食堂内,刚吃完午饭的老人们,约了好友一起去楼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准备活动活动身体。
“长者食堂正朝着‘多元共融’的方向发展,不仅要让老人吃得舒心,还要玩得开心。”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迎迎说,徐州经开区综合打造长者食堂,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种功能一起纳入,探索老年友好模式。“我们楼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室,就是希望老人们能体验更好的环境,参与更多的活动。”
记者走进二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棋牌室、观影室、书法室等活动室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无论是老人自发的活动还是社区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能在这举办。”李迎迎说。
不止石桥社区,在大庙街道后坝村“幸福食光”中心厨房、金龙湖街道大湖社区“乐龄餐厅”、徐庄镇吴楼村“幸福食堂”,均配备图书室、书画室、影音播放室等功能室,在满足用餐需求的基础上,培养老年人的业余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徐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徐州经开区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全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均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这样延伸服务内容的助餐点已建成70个,基本覆盖区内城市社区。
嵌入破题 让“一本账”良好持续
长者食堂其乐融融的背后,还有本“经济账”要算清楚。
“长者食堂带有显著的公益属性。如果助餐企业只干这个,生意是做不下去的。”已经退出长者食堂业务的徐州唯老汇社区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陈旭东坦诚地说,加上菜价低、食材健康、工作人员需求量多,所以大多数长者食堂都很难赚钱,甚至大部分会陷入持续的亏损,只能靠财政补贴苦苦维持。
百姓叫好,企业叫苦,长者食堂的“经济账”到底该如何算?对此,徐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积极寻找破局办法,多次联合相关部门对接区助餐企业,努力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的长者食堂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各长者食堂通过社会化运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中心是2024年8月正式运营的。开张仅三个月,我们就实现了盈利。”走进金龙湖街道美的城家安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环境优美、音乐萦绕,几位老人正坐在咖啡椅上聊天。运营负责人周雷笑着告诉记者,以美的城为经营样本,现在他们还在积极筹备其他项目。
将长者食堂融入居家养老大课题,打造“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这就是徐州经开区找到的答案之一。周雷介绍,中心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即时性服务为特色,服务涵盖家庭管家、邻里食堂、绿色就医通道、适老化改造等7大服务板块200余项服务。目前以美的城小区为中心,服务半径覆盖周边1.5公里范围内小区,累计服务长者800余人次,助餐服务日均提供餐食150余份。
增值提升
让长者食堂长久飘香
“现在我们面对全龄人群,不只有助餐服务,还有中医康养、社区团购等服务。”徐州山茵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魏传鹏说。
在接手徐州经开区长者食堂运营后,面对长者食堂的运营难题,山茵的经营者也正思考如何进行“自我造血”的变革。
魏传鹏介绍,传统的助餐模式早已被市场验证路径狭窄,现在的长者食堂运营商必须将模式升级到2.0版。
“公司在总结唯老汇的失败教训后,目前正积极筹备打通居家养老各环节壁垒,将老年大学、主题旅游、老年代购、中医康养等串联运营。”魏传鹏说,随着老人就餐、团购逐渐稳定,食堂的产品线慢慢完善,公司部分单项业务已实现盈利。
“服务需‘对症下药’,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调度和调研,制定科学的措施,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多元筹资,总结推广目前已有的经验模式,让长者食堂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也确保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助餐服务。”徐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