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常州 > 正文
十年砺得稻花香
——记江苏“最美巾帼奋斗者”徐洁芬
2024-03-13 09:18:00  来源:常州日报  

逐田查看秧苗栽插情况(资料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对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徐洁芬来说,是期许,更是鞭策。

当前正是春耕备耕时节,作为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高级农艺师,徐洁芬又开始了在田间的忙碌。“我们一手端着群众的饭碗,一手牵着农户的钱袋,丝毫马虎不得。”16年来,这位新时代的女农人扎根田野,用精益求精的科研和脚踏实地的劳作,为中国粮食选育更优品种。

近日,徐洁芬被评为江苏“最美巾帼奋斗者”。

跳回农门,一位女大学生的坚持

徐洁芬出生于武进前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心疼父母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于田间地头、繁忙一季却收益微薄的艰辛,立志要凭借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带着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扬州大学园艺系读到大四时,徐洁芬原本已顺利获得本专业免试研究生资格,但时任校长顾铭洪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选择——“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去研究它……对于大面积粮食单产始终徘徊在600公斤左右的水稻生产来说,遗传育种是雪中送炭。”受到鼓舞的徐洁芬跨专业报考了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

当时,武进所有三个育种组,分别由老一辈育种专家羌涵孚、钮中一、江祺祥领衔。徐洁芬想要加入钮中一团队,但钮中一却不太想收她这个“女徒弟”。徐洁芬回忆:“钮老师说,我们水稻育种工作者也是农民。他担心我一个女大学生吃不了这份苦。”但这难不倒从小在农田里长大的徐洁芬。做秧田、选种时,她的掌心和手指磨出了一个个水泡,她小心翼翼地挑破,然后继续下田;泥泞的水田吸紧胶鞋,让她举步维艰,她便使出全身的力气;日复一日的暴晒下,她的皮肤变得粗糙黢黑,她也不以为意……这份韧劲,让钮中一刮目相看。

作为女性,艰苦的劳作给徐洁芬带来的不便比男同事更多,首当其冲的便是孕产。

2015年插秧季节,徐洁芬正怀着5个月的身孕,家人同事都劝她休息,但她所在的育种组只有3个人,60亩育种田、数万份材料的排布、转运、栽插,都需要有人安排和把关,容不得丝毫差错。徐洁芬咬咬牙,冒着大雨还是下了地,在泥泞的秧田和湿滑的田埂间来回穿行。

回忆起这段经历,徐洁芬想起来的并不是苦和累,而是用自己的勤劳、责任和细心,给孩子做了最好的胎教。“我的两个孩子从肚子里开始就跟着我下田,直到断奶。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作、大自然神奇蓬勃的生命力,就是我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说起这些,她无比甜蜜。

业精于勤,只为育出更优质稻种

水稻育种有严格的程序,要栽培到八至十代才会稳定下来。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武进水稻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前往气候湿热的海南进行常规水稻育种。

“水稻有3万多个基因,有的基因可能影响产量,有的基因可能能抗病,有的基因影响口感。所以我们每年都要在几万份育种材料中搜寻好苗子。”说起水稻,徐洁芬变得格外健谈。每年,她都要参与2万多份育种稻片的整理、筛选,选中的稻片要经过播种、育秧、移栽、田间观测记载、配组杂交、再选种、收获等全程跟踪。“1万多份材料中,才有可能育出数个新品系,然后要经历八代左右的选育,才能稳定一个新品种。而且,不是每个试验的稻种都会成功,其中还有试错成本。所以,水稻育种是一个团队长期协作收获的结果。”数据庞杂,工作繁重,但徐洁芬甘之如饴。

每年5—11月在武进育种,12月至来年4月到海南南繁,在一次次的南来北往中,徐洁芬和团队成员收获了一份份优异材料。

被称为“水稻癌症”的条纹叶枯病,是摆在徐洁芬面前需要攻克的又一道难题。

稻苗一旦感染条纹叶枯病,就会整株死亡,造成水稻绝收。在当时,没有有效的防治手段,只有通过提高品种抗性来降低种植风险。经过三代农技人的努力耕耘,在徐洁芬的联系和推动下,团队通过与上游科研单位合作,引进分子育种技术,在实验田做了大量的实践,历时多年,最终选育出江苏省第一批具有条纹叶枯病抗性的新品种——武运粳21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让水稻育种更精准,徐洁芬还对传统经验型育种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完善了武进水稻所分子实验室。水稻生长季是最忙的季节,实验时间不够,徐洁芬便利用午休或加班时间做实验。

如今,徐洁芬团队育成的武粳15号、武运粳24号、武运粳27号,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年推广面积200万亩以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技推广一等奖和三等奖;育成的武香粳系列优质米品种5245、7375、113等,被省农技推广总站列为优质米主推品种,受到规模种植户的青睐,育种成果成功从高产向优质高产转型升级。

利农惠农,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优质的稻种,必须种在农田里,才能收获香甜的大米。徐洁芬总说,水稻育种,脱离开农村、脱离了农民需求,那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刚开始她来这边跟我们讲种稻技术的时候,我还不服气,我种了几十年田了,难不成还要听你一个大学生的。”当地的水稻规模种植户郭飞说,“后来发现她确实很专业,不光专业,农活也干得来,还能跟村民打成一片,加上她推广的稻种品质确实好,我们也就心服口服了。”

作为驻村专家和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基地主任,徐洁芬是农户们熟悉的“水稻姐姐”。她对接前黄、礼嘉、雪堰等乡镇,从水稻品种选择到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答疑解惑,组织农户进行集中观摩和培训,还手把手教农民使用“农技耘”软件,教农户选择品种、优化种植,与规模种植户共同探索优质米产业化开发途径,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不仅如此,徐洁芬的到来还让村里的“农二代”们看到了稻田里的希望。郭飞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回到农村,通过网络直播推广,让武进的优质大米远销全国各地。

一代代优质稻种更新迭代,在产量、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但徐洁芬并不满足。“我们正在努力培育好种、好吃、好效益的三好品种。”她说,“我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来种粮,希望更多的种粮户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更多的人能吃上更好吃的米饭,希望我们的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好。”记者 唐文竹

责编:杨梦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