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南通七旬医生为病人构筑温暖港湾
2020-01-21 11:08:00  来源:现代快报  

春节的脚步临近了,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在位于南通市通州区的滨海园区幸福院内,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也即将迎来新的一年。这里居住的都是曾经的麻风病患者,虽然身体已经被治愈,但病痛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依旧难以磨灭,也剥夺了他们作为健全人生活工作的机会。为了照顾他们,王秀冲毅然留守 50 年,成为了幸福院的最后一名医生。如今,77 岁的他和最后 13 名曾经的麻风病患者同吃同住,也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南通滨海园区幸福院

多年如一日坚守在麻风病院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麻风病"这个名词已经变成了教科书和新闻里一个模糊的概念。随着早期预防的普及,这个曾经令人"闻风色变"的疾病,逐渐消失在了公众视野里。但被麻风病摧残过的身体,往往会留下口眼歪斜、残肢断臂的后遗症。这些曾经的麻风病人,从以前的被人畏惧,慢慢变为被人遗忘。

位于通州区的滨海园区幸福院,蓝瓦白砖的数排平房构筑出一个独立的天地。和刚落成 6 年的崭新屋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院里居住的 10 多名垂垂老矣的曾经的病号。他们大多已经和家人没了联系,还有些人曾经的血缘至亲也已经不在世间。对于他们来说,这座位于长江之畔的幸福院,更接近于"家"的概念,是一个温暖的终点。

撑起这个"家庭"的,是已经 77 岁的王秀冲。这个空落落的幸福院里,如今只有他这一名退休的医生留守。因为常年操劳,王秀冲的身体清瘦,但精神很健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对于他来说,幸福院也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看着如今略显冷清的院子,王秀冲感慨万分。因这一病症特殊的传染性,1958 年,南通在远离市区的黄海边建起了一所麻风病院,专门收治当地麻风病患者。他到现在还记得,1970 年他刚来到麻风医院时,看到的那极具冲击力的一幕幕。

"我之前也没有怎么真正接触过麻风病人,以前我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后来根据组织安排来到医院,看到了很多手脚畸形、面容扭曲的病人。一开始我其实是有点害怕的,但既然决定留下来,就不能对他们带有偏见。"当时只有 28 岁的王秀冲在心里默默下定了决心。

5 年后,在黄海边的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荡中,新建的海防医院竣工。王秀冲和麻风病人们一起搬进了当时的新医院。"那时候,医院周围的路很不好走,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路。自行车很容易陷在烂泥里,每次骑自行车回家都要两到三小时。尤其是下雨天,还要准备一根树枝,骑一段路就要用树枝把烂泥给刮干净才能继续走。"王秀冲回忆道。

那时候,医院里总共有 20 多位医生,最多的时候收治了 200 多位患者。在王秀冲和其他医生悉心治疗和照料下,麻风病患者陆陆续续被治愈,但也留下了眼斜嘴歪、残肢断臂的后遗症,且有些患者因皮肤溃烂而气味难闻。医院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落后的生活环境让不少王秀冲的同事来了又走,而他始终坚守在这里。

△王秀冲检查麻风病休养员的手

为了病人曾三年没回家过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1985 年,麻风医院搬迁到了通州县城,王秀冲则选择继续留守在海边,为 60 多名住院病人服务。从 1998 年开始,随着最后一位同事退休,整个医院就只剩下王秀冲一位医师,照顾 50 多位病患。而这 50 年来,他既是医生,又是护工,更是家人,给这群特殊的病人贴心的照料和不计回报的关爱。

"我来到麻风病院的时候,我女儿只有 4 岁,儿子只有 2 岁,这么多年来我都没好好陪他们成长。"王秀冲叹了口气。有一次,他曾连续三年都没有回家过年。"我和我妻子讲,家里的事情你多辛苦点,孩子你多照顾点。"幸福的是,王秀冲的妻子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儿子女儿如今也事业有成。

2003 年,忙活了大半辈子的王秀冲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以离开麻风病院,回家多陪陪亲人了。但当得知王秀冲准备走时,45 位麻风病休养员们联名给当地政府写了一份信,希望王秀冲能继续留下来照料他们。一边是多年未陪伴的儿子和女儿,一边是 45 位手脚残疾、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麻风病休养员。最后,王秀冲选择留了下来,"我也是舍不得他们啊。"而这一留,又是 17 年。

2014 年,当地政府在一处村落旁重新修建了南通滨海园区幸福院,每一位麻风病休养员都有了单独的房间,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现在的幸福院,不再与世隔绝。为了更好的照顾这些麻风病休养员,王秀冲自己也搬进了幸福院,衣食起居都与麻风病休养员们一起。

"这里天花板漏了,我请示领导,希望能赶紧修缮。这有位麻风病人头疼发烧了,我赶紧联系医生,带他们去打针、挂水。"如今的王秀冲,更像是一位"老村长"。他每天早上起来后和晚上睡觉前都会绕着幸福院转一转,检查院内每个角落有无异常。他细心地计算着每一笔政府提供给每位麻风病休养员的补贴。此外,他还在幸福院内设立了一个食堂,每天都有 3 名来自附近村的钟点工为麻风病休养员们烧火做饭。

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

半个世纪的跨度,在很多人看来太过漫长。但这悠久的岁月,似乎并没有在王秀冲身上留下太多痕迹。虽然两鬓已经斑白,身形也开始有些佝偻,但他在与病人们交流时依旧非常耐心。从他的背影里,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当年那个 28 岁腰板挺直的年轻医生。

量血压,询问睡眠状况,调解病人之间的小摩擦 …… 冬日暖阳下,王秀冲拉着他们的手,像家人一样聊着天。如今,这个幸福院里早已摆脱了昔日病魔的阴影,而正如"幸福"这个名字一样,多了一分温情的暖色。但王秀冲知道,麻风病留下的不仅是肢体的残缺,更多的可能是终身无法治愈的心理创伤。

不少的麻风病休养员都因为疾病,失去了亲人的关心和原本正常的生活,而变得容易情绪波动。居住在幸福院的瞿照琴老人今年已经 80 岁了,双目失明,丈夫曾经也是麻风病人。10 年前丈夫去世后,她情绪一度变得非常烦躁,并起了轻生的念头。2009 年 11 月,她曾用一把旧刀片割手腕,其他麻风病休养员发现后,立即喊来了王秀冲。

"当时我看到她周围地上都是血,赶紧给她做包扎,并迅速联系了医院。"王秀冲回忆起那一天的"惊心动魄",仍心有余悸,所幸抢救及时,瞿照琴脱离了生命危险。"等她康复的差不多后,我就给她做思想工作,现在生活条件那么好,那么多人还在关心你们,眼前的困难肯定能克服的。"在王秀冲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劝导下,瞿照琴逐渐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再次乐观面对生活。

为了让这个"闭塞"的小群体能被社会公众接纳,细心的王秀冲还时常向周围居民普及麻风病的常识,告诉他们麻风病治愈后不再会传染,不要避着这些病人。现在,不少村民都会来院里聊天,还曾有南京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做公益,和病人们同吃同住,喂水喂饭。"当时有个老人激动地拿自己的勺子挖了饭菜喂一个孩子,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一口吃掉,一点都没有忌讳。"王秀冲动容地说,令他欣慰的是,如今社会上对麻风病人越来越包容了,也让病人们心里温暖了许多。

"他在海边坚守半个世纪,放弃进城的机会,为特殊病人服务,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南通市通州区疾控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施永林说。王秀冲先后获得了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基层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基层医师"等荣誉称号。2011 年 7 月,王秀冲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 年王秀冲成为南通市首届道德模范。

如今,幸福院里还有 13 名病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 91 岁高龄了,最小的也有 65 岁。在踏入新的一年之际,王秀冲的愿望还是非常朴素,"我陪了麻风病人大半辈子,只要我身体条件还允许,我还会坚持陪伴他们。"

责编:苏敏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