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3名新冠肺炎患者从市第三人民医院治愈出院,南通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实现动态清零。重症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40名确诊患者治愈率100%,这是南通市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又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资源、创新机制、联动作战的运筹帷幄;有各定点收治医院的快速反应和担当作为;有各级医疗机构的精准管控和科学防护;更有广大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与病毒较量的坚守和付出……
快速响应
为救治确诊患者赢得时间
疫情暴发后,南通市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卫健系统第一时间完成专家团队组建、定点医院遴选、医疗物资摸排等工作。
1月19日,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快速组建到位,24名成员全部来自三甲医院、具有高级职称,分设AB两组、双组长负责,机动性调配。
1月20日,南通市指定市第三人民医院、通大附院作为市级定点收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3小时完成标准隔离病区改造,8小时改建了医务人员临时居住隔离区,10小时搬迁感染病及皮肤科、动物致伤门诊等,将之改造为发热门诊及隔离观察区。通大附院第一时间同步完成腾空改造,预留出64张床位随时待命。南通市同时指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市级后备医院;指定各县(市)和通州区人民医院加紧挪腾空间,确保本地疑似病例应收尽收。截至目前,全市共调剂安排隔离床位1272张,大大提升了新冠肺炎病例的收治能力。
1月27日,南通市在全省率先指定3所三甲医院启动核酸检测工作,分区域承担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共完成核酸检测5030份,使病例得以“早发现”。
所有这些,都为快速救治患者赢得宝贵时间,为疫情防控争取了主动。
全力以赴
信息化助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从1月22日晚南通市收治第一例输入性病例起,全市就根据“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有条不紊地组织新冠肺炎病例救治工作。
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历过“非典”“甲流”等多次重大疫情考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医院在率先采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独创“抗新冠1-3号”中药组方协同治疗,辅以心理疏导和营养支持,大大加速了患者病情好转,得到省专家组充分认可。通大附院集中全院力量组成“高配置”专家团队,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南通市唯一一例重症患者黄某。在全体医护人员15天的精心治疗下,70岁的黄某最终康复出院。
“借力信息化,坚持每天远程会诊,是南通市此次医疗救治工作的一大亮点。”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组长沈俊涛介绍,2月1日起,南通市率先建成新冠肺炎市级远程会诊平台。平台以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中枢,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连通各县级定点医院,为县级医院和市区其他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指导。截至3月2日,南通市共协调省、市级专家会诊135人次,安排市、县间转诊26人次,有效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科学防控
圆满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自抗疫战打响以来,南通市始终把医护人员防护放在医疗救治工作的首位。
强化防护保障。医疗救治组第一时间摸清防护物资配备基数,协同物资保障组紧急采购,尽最大努力满足一线医务人员防护需求。同时,督促指导各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导医人员、窗口人员、后勤人员等一级防护,将紧缺有限的防护用品用在最需要的岗位上,做到科学防护、精确防护。
强化全员培训。南通市坚持把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贯穿于疫情防控始终。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和各医疗机构分级分批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题业务培训;编纂印发防控指导手册,人手一册、同质管理。全市共组织相关培训400余场次,同时采取线上考核和现场督查等方式强化培训效果,确保人人知晓、人人遵从。
强化健康监测。在疫情防控中,始终督促各医疗机构确定专人监测和记录医护人员健康状况,避免医护人员带病上班;在发热门诊、住院部等重点部位设立监督员,负责医护人员卫生等防护措施的监督检查。
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防控举措的到位,南通市在成功治愈所有确诊病例的同时,保证了医务人员的“零感染”,为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本报记者 叶国 冯启榕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