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是前不久贵州省宣布的全国最后“脱贫摘帽”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孩子多,教师少,留守儿童多,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这就是纳雍学前教育的现状。
幸运的是,今年9月,位于纳雍县城东南部水东镇中心幼儿园,迎来了一群爱心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莫文隋”纳雍扶苗支教团的3名大学生。两个多月以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扶贫,诠释了青春的使命,也实现自身难忘的成长与蜕变。
这里是一座灾后重建的幼儿园
水东镇,位于纳雍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地处织金纳雍两县交界的大山深处,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全镇人口23000多人,非农业人口只有281人,是纳雍经济发展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当地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儿童较多,教育发展状况严峻。
两年前,一场洪水侵袭了这座安静的小镇,房屋、公共设施、学校,全部遭到了洪水的毁坏。如今,通大三位“扶苗”志愿者走在小镇的路上,仍然可见当时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
水东镇中心幼儿园就坐落在这里,两年前,洪水从幼儿园中间穿过,冲毁了学校的教室楼梯。经过近两年的重新改建,今年9月幼儿园才重新开园。
由于水东镇条件艰苦,地处偏僻,通大教科院从实际出发,精心挑选3名“精兵强将”赴水东镇中心幼儿园支教。周凯,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专业知识丰富,也是本次20名支教志愿者中唯一的男生,能更好地发挥男生的独特优势;高晓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主动请缨要求去最艰苦的水东镇幼儿园,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平奕,成绩优异的她,有着环境创设方面的特长,新开园的水东镇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留给她广阔的发挥空间。
改变,从无声的环境创设开始
初到水东镇中心幼儿园,志愿者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很难想象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容纳了50~80名幼儿,他们没有户外活动,也没有区域游戏,桌子凳子束缚着孩子的天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束缚着孩子的创造力。
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让这些学前儿童享受完整的学前教育,通大“扶苗”支教团队秉着回归教育本真,尽己所能,帮助当地幼儿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重新开园的幼儿园,百废待兴。经过几天的调整,志愿者们很快便适应并融入了水东镇中心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和这里的老师们开始了环境创设。面对“空空如也”的墙面,经过与园内老师集体商议后,共同制定出了环境打造的整体方案。
环境的打造是个大工程:“二十四节气”主题楼梯墙面的环境创设,“十二生肖”主题墙面的打造,他们还精心为幼儿园设计理念、园风与园训......因为志愿者们深知,环境是孩子们无声的老师:“后续我们还将逐步进行各个区域的环境创设,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力求环境的趣味性、互动性与生成性。”
感悟,每分每秒都是感动
作为此次支教团队里唯一的男生,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周凯总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孩子,积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在周凯的眼中,孩子们都是充满无限潜力的独特存在,作为支教老师,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为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提供适宜的支架。通过两个多月的支教,周凯发现了一个窍门:“要想了解孩子,就要先学会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
而高晓雨在带班的时候总会有神奇的“魔法”,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丰富多样的活动、有趣的游戏,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她会想尽办法帮助其融入集体;对于调皮捣乱的孩子,她也会帮助其树立规则意识。在她眼中,孩子每天都是不同的,每天都在进步,老师要善于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引导和鼓励。
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分在小班的平奕总会以足够的耐心去陪伴与关爱孩子。刚去支教时,小男孩明明(化名)从一开始在地上打滚,不愿午睡,现在则愿意躺下,自己盖上被子,逐渐适应了午睡环境,每一天都在老师的关爱下进步。“多一点耐心,孩子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平奕这样说。
远离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跨域2000多公里,从濠河之畔来到大山深处,一切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志愿者们都说,在这里的生活每天都是充实与快乐的,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便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满足。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助力脱贫攻坚,筑梦乡村振兴,通大“扶苗”志愿者一直在路上。与他们而言,支教,既是一次使命下难忘的成长,也是一场青春中美丽的遇见。从江海之畔的南通,到云山苍苍的纳雍,变化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赤诚初心。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他们的爱心支教故事还在继续……(记者冯启榕 图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纳雍支教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