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扬环宣 记者 程宝军) 天上,卫星掠过苍穹,强化图像比对;空中,无人机依据可疑数据,展开现场复查;地面,工作人员随机暗访,追根溯源……这是扬州市近日“天空地”协同监测,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的场景之一。自4月起,我市在全市范围展开排查整治,让农村黑臭水体无所遁形,并同步展开治理,进一步美化家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宝应望直港镇獐狮社区发现疑似黑臭水体。”日前,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根据卫星影像科学筛查,发现该地一处3000平方米水体呈现非正常乳白色。随即,将其坐标分享给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收到信息的当地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放飞无人机抵近拍照,进行复查,精确判定水体面积。在确认结果后,市、县两级以“四不两直”方式暗访,通过现场勘查、水质监测等精准溯源,发现两家食品生产企业涉嫌污水直排水体。
为何要“天空地”协同监测整治黑臭水体?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处长陈晨介绍,农村黑臭水体加剧生态恶化、威胁人类健康,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品质,事关民生福祉。同时,受制于隐蔽水体难发现、污染源复杂、人工筛查效率偏低等原因,日常筛查覆盖面、及时性都大打折扣。而通过“天空地”协同监测——天眼识污+无人机复查+人员暗访,可有效及时查清黑臭水体底数,使整治“有的放矢”。
在筛查的同时,我市同步展开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针对恶臭成因,采取“三步走”策略,首先控源截污,切断水体污染源输入途径;其次内源治理,开展池塘清淤,消除内部污染源;第三,加强生态修复,引进活水,彻底改变水体生态。在此过程中,“天空地”协同监测,可以随时抽查监督,防止治理不彻底,出现“返黑”现象。
据悉,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以来,全市累计发现8个农村黑臭水体和10个疑似黑臭水体,其中2个已完成整治,其余6个正在整治中,针对疑似黑臭水体正在进一步进行水质监测。
“治水非一日之功,护水需久久为功。”陈晨表示,扬州正以“天空地”协同监测为支撑,构建起水环境智慧管理体系,实现农村问题水体早发现、早干预,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恢复“河里游泳,溪里捉虾,池塘洗菜”的儿时景象,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