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通汉一家亲 小康携手行
——南通对口帮扶汉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上)
2020-12-16 10:03:00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注定是载入汉中史册的重要一年。2月底,陕西省政府对外公布:汉中市所有贫困县(区)成功“脱贫摘帽”;在近期开展的国家考核和省内交叉互查中,各项扶贫政策在汉中落实到位,决胜脱贫攻坚交上圆满答卷!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喜讯,让通汉两地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同饮一江水、结成一家亲。2017年4月,苏陕协作让远隔千里的南通和汉中深情牵手,实现了最美的遇见,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携手奔小康之旅由此开启。

三年多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苏陕协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民生改善,注重产业对接,强化劳务协作,突出人才支援,携手汉中脱贫攻坚,交上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三年多来南通共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3.2亿元,安排苏陕协作项目966个;汉中市10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0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行列,全市累计减贫49.7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

产业合作:一园带动百业兴

“再过一个月,园区内的水电、道路等配套将全部完成,我公司将开始禽蛋深加工生产。”位于城固县的苏陕协作(通城)绿色食药产业园一派繁忙,各项建设扫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作为首个入园企业,南通陶金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陶秀龙欣喜地规划着企业未来。

与城固县结亲以来,南通开发区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助力城固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药产业。2018年5月,南通陶金生态在城固建起60万羽规模的生态蛋鸭养殖基地,吸引周边200多村民就业;2019年5月,陶金生态拓展产业规模,在城固县三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起“区中园”,占地106亩、总投资约2亿元的绿色食药产业园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竣工,已有多家企业达成入园协议。“陶金公司的生态蛋鸭养殖基地和即将投产的蛋品深加工基地,日常可为附近村民提供600多个工作岗位。”陶秀龙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产业发展是关键。2017年以来,南通驻汉中工作组坚持两条主线推进产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挂职干部资源优势,帮助汉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另一方面,组织动员结对两地共建“区中园”,城固的(通城)外贸轻工产业园、宁强的宁港产业园、西乡的国动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在策应移民搬迁、引导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功能、实现带贫益贫中起着重要作用。三年多来,共建“区中园”13个、入园企业31家、总投资38.71亿元,带动当地1万多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通汉协作——西乡国动产业园一期7.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全面完工,4.3万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职工公寓正在抓紧建设,罗蒙、报喜鸟、杉杉等46家知名企业入园,共同打造浙江省服装产业转移示范工业园。

通过项目对接,一大批南通及东部地区企业到汉中投资兴业。今年共安排347个苏陕协作产业项目,目前均已全部开工,截至10月底,已招引企业24个,引导企业实际完成投资额2.3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737人;雨润生猪养殖、瑞升运动用品等11个投资项目顺利签约,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5亿元。

劳务协作:双轮驱动助就业

“外出务工,首选南通。”走进略阳县人力资源市场,海安市企业用工信息登记处围满了求职者。

“略阳是劳务大县,南通开发区和海安市先后帮扶略阳做好苏陕协作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2017年以来,共输送1564名劳动力到南通工作,其中贫困劳动力816人。”略阳县劳动就业中心的明嘉宁介绍,2018年9月,海安市10个镇区与略阳17个镇分别进行劳务协作结对帮扶,三年多来,两地开展劳务协作交流20余次,线上线下发布用工信息10余万条。

脱贫攻坚就业当先,南通工作组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首要工程,下足绣花功夫。深化区县、镇街间的劳务协作关系,江苏贵玲、思睿达、苏中江等多个劳务机构在汉中建立基地。做大做强“通汉就业直通车”劳务品牌,三年多来,南通先后组织459家次企业赴汉中开展招聘活动82场次,累计推送就业岗位5万多个,每年吸纳汉中籍劳动力1200人来通就业。特别是今年,南通工作组积极协调两地政府和人社部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保障民工返岗,采用“铁公机”联运方式,“点对点”护送农民工到江苏及周边地区返岗复工,共组织3架包机、6趟专列、90多辆大巴从汉中发往江苏及周边地区,累计运送劳动力2.6万人,其中到南通2549人。

为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南通在汉中建起34家社区扶贫工厂。略阳县山妹子社区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加工汽车线束。“这是苏陕协作项目,海安恩达公司帮助我们建起的生产线,并派技术人员上门培训,目前可安置工人50名。”工厂负责人杨丽娜介绍,社区工厂建于2018年6月,海安工作组给予了大力帮扶,除线束加工外,还可开展运动鞋面和手工制品来料加工,目前已带动1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稳定就业,灵活就业200多人。

“我是山上的移民,以前在家务农,一年到头攒不到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工资近3000元,既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工人马彩娥笑呵呵地说。

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双轮驱动,在汉中,许多像马彩娥一样的困难群众,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孙耀 申雯

本报通讯员 李维维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