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VOCs的设施必须尽快落实,及时推进……”17日一早,海安三角洲站点空气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准时召开。两天前,该站点因今年臭氧超标天数同比不降反升,和其他几个省控大气环境监测站点执行点位长一起参加了市攻坚办、市大气办联合举行的约见会议。会议研究分析了2020年部分大气自动监测站点臭氧指标的存在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
“如皋监测站,2019年臭氧超标33天,今年臭氧超标36天,同比增加3天;海安三角洲站点,2019年臭氧超标37天,今年臭氧超标41天,同比增加4天,且臭氧90百分位浓度值同比上升2.4%……”这场特殊的会议上,海安三角洲站点、如皋监测站站点、海门社会福利院站点、海门会展中心站点和通州育才中学站点的参会负责同志深刻剖析原因,梳理排查问题,提出了整治措施,纷纷表示将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前谋划部署减排项目和治理任务,为2021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南通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变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百姓生活常态。截至17日,南通市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2天,空气优良率88.6%,优良天数比例为近三年来最好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臭氧平均浓度为全省最低,PM2.5浓度指标有望在全省首批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全市有多个站点臭氧指标差于2019年,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市大气办负责人、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申卫民说,“超标”数据看似微乎其微,但说明污染治理仍有薄弱环节,在减排空间全面收紧的大背景下,年均值要降低1微克甚至0.1微克,必须自我加压、动真碰硬,一天一天争取、0.1微克0.1微克地“抠”出“南通蓝”。
“南通市已开展多轮整治,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废气污染治理措施基本解决了‘有’的问题,当前要解决污染治理从‘有’到‘优’的问题。”申卫民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空气质量考核指标将进一步提高,在气象条件和外来输入因素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南通只有立足本地减排,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治理,将人为因素发挥到极致,才能掌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动权。
2021年4月底前是实施臭氧治理的“黄金期”,“夏病冬治”迫在眉睫。这次会议,不仅给各地打了“预防针”,也开出了”治病良方”:提前着手,高标准严要求排出2021年大气治理项目;鼓励采用先进工艺设备,打造示范项目,提升整治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明确项目招标、设备采购、土建施工、设备调试和验收的时间节点,确定每个环节责任人员,确保有序有力推进;针对排查发现问题要实施挂图作战,实行销号管理,下大力气实现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努力为全市解决夏季臭氧污染防治问题做贡献。(记者 彭军君 图|生态环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