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本报刊登《钟楼百年大钟重焕“青春”准点鸣响》的新闻后,引发社会热议,不少读者为主管部门和三地钟表维修技师点赞。20日,记者专访南通本地钟表维修技师周迎春,聆听她坚守钟表维修行业、守护钟楼百年大钟的光阴故事。
后续报道
工作中的周迎春。
青葱岁月,父亲带入钟表维修行业
45周岁的周迎春最近成了“网红”。20日下午,记者来到濠西路三发名表店时,几位顾客正围着她。“周师傅,我是慕名而来,请帮我看看这个电子钟,好修吗?”一位顾客问道。周迎春面带微笑地一一接待了他们,并仔细检查他们送修的手表、电子钟等。
忙了好一会儿,周迎春才有空接受记者采访,聊起了她与钟表维修行业的不解之缘。“我是如东人,初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钟表维修。”周迎春说,其父周海亮原是一名初中体育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钟表维修。
在家跟随父亲学修国产手表,自己再钻研进口手表维修技法。两三年后,不到20岁的周迎春,就从如东来到南通开店闯荡社会。“刚来时,仅仅租了四五平方米大小的店面。”回眸努力打拼的青葱岁月,周迎春记忆犹新,“那时,大哥大、BB机等先后兴起,对钟表行业冲击较大。我只是一个县城来的小姑娘,还想在钟表维修这个行业干下去,真不容易啊!”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周迎春凭借扎实的维修技术和多年积累的口碑,在通城站稳脚跟,赢得不少顾客的信任。“周师傅技术蛮好,我是这家店多年的老顾客。”年过古稀的汪老先生告诉记者。
周迎春在维护大钟。
机缘巧合 ,三地技师合作维修大钟
钟楼是通城地标性建筑之一。钟楼后的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泰总商会的5000元钱在上海买来巨钟——四面机械塔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大钟机芯是1913年英国原产。
钟楼四面机械古董塔钟长年累月连续运转,大钟一些零部件磨损严重,出现走时偏差等情况。前年国庆节,濠河管理处就组织福建、广州、江苏(南通)几位钟表维修技师对钟楼大钟打鸣系统进行修复。“凭借自己的手艺和一位顾客的推荐,我荣幸得到了参与维修钟楼大钟的机会。”周迎春如是说。
与华众博艺团队三位钟表维修技师两度合作,周迎春感慨道:“要让百余年高龄的钟楼大钟重焕‘青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年多以前,大钟报时系统卡死的原因是齿轴年久失修,磨损严重,阻力增加。因大钟那次未全面维修,工作两年后发现还不稳定,所以最近才又全面维修保养。”
“大钟体积大,团队作战维修效果好,一人无法操作。”周迎春说,大钟和机械表,结构原理一样,但维修难度更大,1913年英国原产的机芯已上锈,还有其他各种问题,“我们在修复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方案一丝不苟执行,最终顺利让百余年高龄的大钟重焕‘青春’。”
带儿子给钟上发条。记者尤炼
母子携手,坚守维修行业守护大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表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其维修行业在那时挺吃香。随着电子产品层出不穷,钟表不再是人们掌握时间的唯一选择,维修技师也面临新的挑战。
“现在高端名表市场挺火,有固定客户群,钟表维修行业还是有前景的。”周迎春说,练好内功才能在行业内永立不败之地。通过不懈努力,她十年前就获得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周迎春还与上海同行结伴去瑞士参观巴塞尔钟表展,深入瑞士钟表工厂探访,颇有收获。去年11月,她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机械手表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前50名的好成绩。
“坚守钟表维修行业不容易,需要一份情怀。” 周迎春说,儿子周金天大学毕业后,放弃所学专业,跟着她学习维修钟表。最近,周迎春每周一次带着儿子去钟楼,为大钟上发条,“上发条时,要用力均匀,转上50余圈,再观察机芯有磨损的部位,滴上润滑油、维护油。”
钟楼大钟古朴浑厚的钟声响荡在通城上空,为南通民众掌握时间提供方便,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记忆。周迎春说,她要带着儿子坚守钟表维修行业,用心维护保养好钟楼大钟,精心守护通城这一城市地标,“如维护得好,大钟仍能正常运行数百年。”
(记者尤炼 见习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