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洋岸村、周店村在如东首创,集体出资为孤寡老人打造幸福苑,用老人们的宅基地置换免费使用权和终身居住权。村里还安排年轻村干部每天住在幸福苑值班,夜间守护老人们的安康,开辟了农村养老的新途径。
“管爷爷,我推着您出去晒晒太阳。”8日7点05分,住在如东县掘港街道洋岸村幸福苑整夜照料的志愿者,将80岁的失能老人管怀泉抱上残疾人轮椅车,推出套间,和煦的阳光照在老人身上、暖在心间。“我的儿子、女儿都走了,但这里就是我的家,他们都是我和我老伴的儿女。”管怀泉用抖歪歪的手指着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住在幸福苑里真幸福。”
管怀泉和妻子朱金秀都是失能老人,原来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掏不出一个子儿改造,村党总支书记曹瑞华把他俩送进了村里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造的幸福苑。“我们住的房子一到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村干部开着自己的轿车把我们接送到敬老院,风停雨住再接回来,而今,住进幸福苑,空调、淋浴、抽水马桶样样有,就像住进了宾馆。”拄着拐杖跟在后面的朱金秀说。“管爷爷、朱奶奶,被子我帮你们折好了,我来替你们理理发。”上门服务的是上海天与智慧养老的助老员张耀元,她为两名老人理发、剪指甲、洗衣服,打扫卫生。一边干活儿,一边与朱奶奶聊天,风趣的话儿逗得老人家笑个不停。
乡村医生周锋燕背着药箱来了。她是定期上门为住在幸福苑的12名孤寡老人们体检的,量血压、体温,测血糖,举办预防夏季常见病的健康讲座。
“陈爷爷,您的血压又高升了,酒不要喝了,烟也不能抽了,还要服降压药。”周锋燕当场开出处方。
一晃到了就餐时间,香喷喷的红烧肉、清香扑鼻的炒大白皮鲜蚕豆等8个菜肴端上餐桌,这些菜是黄金诚老人的厨艺。他当过30多年厨师,厨艺在幸福苑里继续派上用场。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啤酒,吃着可口的菜肴,把幸福写在脸上。
“我的晚辈亲戚经常接我到他们家里去住上几天,原先说好了待上一周,我是住上两三天就溜回来了,因为亲戚家里冷冷清清,幸福苑里热热闹闹,上午一起聊聊天,下午一起打打牌。”80岁的陈方英告诉记者:“老伴去世了,一个人住在危房里不安全,村里建了幸福苑,就搬进来住了。”
“农村孤寡老人危房多,并且疾病缠身,一个人住在家里不安全,我们创新保障服务举措,利用原来闲置的土地,筹资建成幸福苑,一人一个套间,生活设施齐全,还有食堂、图书室、娱乐室,为风烛残年的老人们打造了温暖的‘避风港’,让老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托起了最美‘夕阳红’。”掘港街道洋岸村党总支书记曹瑞华告诉记者:“村里还安排年轻村干部每天住在幸福苑值班,夜间守护老人们的安康。”
“周爷爷,你喜欢吃的麻团送来了。”在洋岸村北边的周店村,也有一所幸福苑,住着周陈林等6名孤寡老人,村里志愿者隔三差五为行走不便的老人采购日用品。住在周陈林隔壁的冯泉过去就怕被送进敬老院,每次都溜回家。去年9月11日,为了防御第12号台风“梅花”,志愿者张建军、瞿欣荣和两名联防队员把他抬进了幸福苑,不过这一住,他再也不走了。
掘港街道洋岸村、周店村集体出资为孤寡老人打造幸福苑,用老人们的宅基地置换免费使用权和终身居住权,在如东是首创,开辟了农村养老的新途径。
(记者杨新明 通讯员邢志杰 许玲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