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困难家庭分发爱心物资。
上期报道发出后,南通第一中学、通师二附的同学们以及多名社会爱心人士迅速响应,主动认领多户困难家庭的微心愿。16日下午,崇川区观音山街道三桥社区的工作人员身穿红色小马甲,陪同记者将部分爱心物资送到居民手中。
敲响华盛的家门,留着平头、身材瘦小的他立刻打开了门。走进家中,水泥地面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物,未经装修的房间也显得有些昏暗。当工作人员拿出由南通第一中学高二(12)班齐星瑗同学捐赠的爱心物资时,华盛搓着双手感激地说:“谢谢同学的爱心,也谢谢社会对我的帮助!”
今年47岁的华盛是一名退伍军人,2016年查出尿毒症,2021年进行了换肾手术。在客厅的桌子上,排列着七八种他需要定时服用的药剂。他告诉记者,吃药、复查等费用林林总总加起来每月也要近千元。由于身体的原因,他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靠低保维持日常生活。
目前,华盛和年迈的父母一同居住。他直言,趁身体“还过得去”,会和家人相互照料,把日子过下去。多年来,社区的支持与帮助都被华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他一直“心里暖暖的”。得益于“红映濠滨 情暖通城”党建品牌的持续助力,以及国家和社会对退伍军人的各项关爱政策,华盛在艰难生活中感受到了欣慰与感恩,这份温暖也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物资到家,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当天下午,天气晴好,一头银发的方桐母亲正坐在车库门口的长凳上缝补衣物。走进车库,这个只比正常人高一点儿的纵深空间,就是两人的住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方桐视力残疾,上下楼生活不便,就在母亲陪同下搬进了底楼车库居住。幸运的是,他还有几个兄弟姐妹住在同幢楼,平时可以相互照应。
“方桐在吗?我们是社区工作人员,来给你送爱心物资。”听到声音,方桐随即起身,从里屋摸索着走出来。工作人员拉出板凳,方桐右手用导盲杖判断方位,伸出左手从板凳边角摸到中间,然后慢慢地坐了下来。
视力障碍给方桐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简单的洗浴都有滑倒的风险,年迈的母亲搀扶他时也常常力不从心。工作人员将爱心物资放在桌上,轻声叮嘱:“物品您收好,使用时注意安全。”方桐点了点头,一旁的母亲颤巍巍地站起身,将工作人员送到门口,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谢意。
爱心汇集,点亮春天的希望
本期“关爱一线牵”中,多名通城学子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伸出援手,用温暖善举托起困难家庭的心愿。
南通第一中学高一(7)班的陆一平、董星妤、孙靖航、钱远哲同学共同认领了第二户家庭的微心愿。班级团支书董星妤表示:“‘关爱一线牵’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将想法化为行动的道路。”这次,她和同学们一起拿出压岁钱,希望能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尽一份力。
社会爱心人士俞先生认领了第四户家庭微心愿,并额外捐助了400元善款。市民姚女士、徐翠兰看到报道后,也分别向该家庭捐助了500元和100元,用善意传递温暖。
南通第一中学高一(13)班的张亦弛、李张耀等9名同学认领了第六、第七和第八户家庭的微心愿。张亦弛家庭长期资助山区特困学生,李张耀和张欣怡也曾参与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救助活动。这次,他们与班级团员们自发筹集捐款,践行学校“仁爱”精神,满足困难家庭所需。
通师二附一(7)班全体同学一起认领了第九户家庭微心愿。班级代表王靖雯同学说:“老师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会让世界更温暖!”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捐过书籍、衣物,还和妈妈一起照顾过流浪小猫,爱心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通师二附三(1)班的苏启航、张煜洋同学携手认领了第十户微心愿,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同窗之谊与社会担当。这些如繁星般的温暖微光在“红映濠滨 情暖通城”的号召下,汇聚成希望之河,流淌进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它不仅是给予了物质上的支持,更照亮了每一个参与者的成长之路,让这个春天充满了爱与希望。(文中华盛、方桐均为化名)
(记者沈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