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一餐热饭一堂课托起“朝夕”幸福
2025-04-28 10:07:00  来源:江海晚报  

23日上午10点,南通市幸福街道转水社区“幸福朝夕”公益服务中心里飘来阵阵饭香。厨房内,志愿者们正忙着将刚出锅的红烧萝卜分装进保温餐盒;餐厅里,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等候开饭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个由志愿联盟构筑的民生项目,正以“制度化+可持续”的运作模式,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社区治理命题写下生动注脚。从“舌尖”到“心间”,从“一时善念”到“长久运行”,转水社区探索出了一条破解养老育幼难题的创新之路。

后厨间,主厨左道清正在准备最后一道菜——五香花生。“这道五香花生要先水煮,煮得入味点,然后再送进蒸箱蒸得软烂,老人们好入口。”左道清介绍说。

食堂小黑板上,香芹炒豆芽、红烧萝卜、咸菜炒豆瓣、五香花生等“四菜一汤”的菜单格外醒目。“一周五天,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菜色均经过科学配比,尽量均衡营养。”“中国好人”、志愿者黄素云介绍,该助餐点由辖区“四叶草”志愿服务队骨干发起,联合辖区党员志愿者、社区居民等,辐射对象为周边孤寡、空巢、失独老年人群体,为他们免费提供“四菜一汤”午餐。

自去年1月试运行以来,“爱心助餐点”收获了满满的好评。“饭菜合口味,不方便时还能送上门。”居民朱佩芝称赞道。目前,每日固定有30余人堂食,20人左右享受送餐服务,供餐累计超15000人次,志愿者服务超2000人次。

下午6点,“暖舍儿童成长中心”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来自鹤涛小学的十几名学生正在加茂川厨师长的指导下制作晚餐——寿司卷。

“我们可不是简单地看孩子。”志愿者车春桦展示着墙上的课程表:学业提升区有来自鹤涛小学的教师、南通理工学院等院校的学生志愿者辅导作业,素养培育区开设绘画、书法等兴趣课。每周一到周五晚,“暖舍儿童成长中心”为辖区新就业群体、外来务工、特殊困难、隔代家庭等存在的儿童提供公益晚托看护和个性化课后服务。

车春桦介绍,“暖舍儿童成长中心”是幸福街道转水社区针对儿童群体,携手南通暖舍慈善联合会、鹤涛小学创新开设的“一小”志愿服务阵地,于4月7日试运行,目前已招录第一批16名学生。

从“爱心助餐”到“暖心托育”,幸福街道用一餐热饭、一堂好课,温暖着“一老一小”的心。

从“一时”到“长久”,

制度护航规范化实践

漫步在“幸福朝夕”公益服务中心,除了能感受到浓浓爱意外,更能感受到的是规范。

“2月1日,吴娟老师全家乐捐200元”“3月3日,爱心人士乐捐50斤有机挂面”……在“爱心助餐点”的一面黑板上,张贴着自去年以来,各方爱心人士和组织每月的捐赠情况。大笔数额如一位老师捐赠6000元,其中也不乏5元、3元甚至1元这样的小数目。“爱心不分大小,每一笔钱我们都会记录并公示出来。”转水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邢树清介绍。山药19斤、黄豆芽30斤、辣椒酱2桶……记录本上,4月份购入的食材和每笔支出的金额也都一一列明。

“不少人献爱心是一时的冲动,但我们社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这就少不了规范的制度。”转水社区党总支书记潘培介绍,除了款项,志愿者也是保证项目持久运行的关键。

为此,除了发动社区近百位党员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外,转水社区还积极与相关单位和爱心组织联系,组成“志愿联盟”。目前,“爱心助餐点”共有10名固定志愿者加入了买菜、煮菜、做饭、打扫卫生等每日的志愿服务中。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大提升了助餐点运行的效率。

与“爱心助餐点”一墙之隔的“暖舍儿童成长中心”里,课程表、菜单、志愿者安排表一目了然。“这些菜单里,有些原材料是爱心企业捐赠的。课程内容和老师志愿者则是来自鹤涛小学、南通理工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等学校。”潘培表示,有些单位并不在辖区范围内,但在区街两级的“撮合”下,他们都主动提供师资力量,从事志愿教学。

除了老师志愿者外,社区还安排了两位辖区志愿者作为AB角共同负责班级管理,确保了整个中心的有序管理。

“能复制可推广”,

这一项目有望更多“克隆”

制度化带来规范化、标准化,也让幸福街道的“幸福朝夕”项目有了更多可以借鉴乃至“克隆”的可能。

对此,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沈建宏认为,“幸福朝夕”项目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采取政府“串联”资源,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主动捐赠,志愿服务组织具体运行的模式,形成“爱心驱动 群众参与”的良好生态。他表示,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幸福朝夕”项目为样本,系统总结项目在供需对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梳理整合全区志愿资源,出台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指引,明确项目准入、分级培育、动态评估等全周期管理规范,将群众需求与志愿资源深度融合,推出更多“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擦亮“崇尚志愿”品牌。

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刘飞长期致力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她指出,当前南通地区的社会组织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而转水社区创新打造的“志愿联盟”模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不仅有效缓解了传统爱心捐赠不稳定的问题,更实现了项目运行资金的良性循环,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对此,转水社区党总支书记潘培表示,未来社区将重点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建设。“我们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吸引更多专业人员参与社区服务。同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动员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为社区志愿服务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优化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记者陈可 卢铖卉)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