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但无极,扬帆但信风。2021年以来,隆政街道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六种能力”的总要求,以群众满意度为“破题”导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凝心聚力、务实推进,为打造“隆兴民安,政通人和”的新隆政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全市“理论集市,宣讲超市”在隆政举行,“中央一号文件”“幸福环游车”从海北村出发,相关经验做法被学习强国、新华网、中江网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50余次。
向实而生练真功,打造文明实践隆政体系
充分发挥街道实践所“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持续完善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综合“效能”,切实打通文明实践“脉络”,推动志愿服务沉浸到基层“神经末梢”,着力把实践阵地建成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和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一是坚持高位推进,以“车头效应”拉动“动车效应”。突出组织建设为要的工作导向,用“组织力”来强化文明实践凝聚力和向心力。按照“三级书记”责任目清单,坚持发挥好党组织“强引擎”作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一把手”工程并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下发《隆政街道2021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考核细则》,明确考核要点,同时建立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挂点联系制度,定时指导挂钩村组织开展活动,确保文明实践工作有序开展、及时跟进、落地落实。坚持把准民情民意“流水线”,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纳入考核细则,力促志愿服务效能再提升,志愿服务机制再优化,志愿服务范畴再延伸,不断提升“451”志愿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群众向“是我要”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二是坚持统筹推进,以“网格管理”带动“融合管理”。围绕提升“动员、整合、引导、服务、创新、保障”六种能力,依托全要素网格化管理和“1+10+10”干群联系制度,发挥矩阵管理体系和孵化乘数效应,建成“一呼百应”文明实践动员机制,形成结对式帮扶、共享式资源,切实提升文明实践覆盖面。依托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实行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激活辖区沉睡资源,同时吸纳党员、五老、网格员等参与文明实践,打造“1+1+N”的推进体系,不断建立提质增效的文明实践整合机制。目前,北海农庄实践点、大里村无名英雄纪念碑等150多个实践阵地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教育观摩点、优秀文化传承点、科技科普传授等。联合结对单位创新开展“‘隆’情牵手,‘邮’你最美”“你是我的宝”等志愿活动,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融合实践”享有者、传播者、点赞者。三是坚持菜单推进,以“活动实践”撬动“项目实践”。走好文明实践“赶考路”,关键要让志愿服务“应景”,更要让理论宣讲“应心”,以文明实践“魅力”催化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力和感染力。隆政街道以“拉单列表”形式,每月定时推出“实践菜单”以供群众“评赏”“点单”,同时利用“云平台”“心愿墙”等及时收集群众反馈意见,对阶段性“菜单”进行相应调整,打通志愿服务“内循环”体系,推动文明实践“供给侧”向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进行延伸。目前隆政街道已探索形成“一村一项目一示范一品牌一代言”特色工作路径,包括隆政街道“我们的农田”、大里村“红色管家”、海北村“美丽海北家计划”、隆政村“我给‘隆’民讲党史”、自由村“‘蔬’你最美”等近30个“叫好又叫座”的志愿服务项目,真正让“实践幸福”带动“人文幸福”“隆政幸福”。
奋辑笃行谋新局,走出文明实践隆政路径
山歌人人都会唱,看谁唱得最响亮。隆政街道坚持用大视野看文明实践、用大格局做文明实践,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文明实践,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街道实践所、站、点联袂上阵,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历史使命,推动党的声音、党的关怀传导到基层“神经末梢”。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微聊”宣讲走基层。围绕党史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组织近30余名百姓名嘴、青年志愿者等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等“用老百姓听得懂得话,说老百姓最愿意听得理”,开展“七进式”“微聊”专题宣讲100余次,辐射近2万人。突破“讲台式”“我说你听”等宣讲模式,结合红色阵地、主题公园、纪念碑等阵地开展情景式、沉浸式、渗入式宣讲,引导群众在聆听中回眸过往,感受时代印记,推动理论宣讲可听、可感、可共鸣。今年7月,由我本人带头,开展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主题宣讲,各实践站站长“紧跟上”,结合各村实际开展主题宣讲近15场,在隆政上下形成“燎原”之势。各村每周定时播放农村“大喇叭”3次,全天候、宽领域“空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让休闲广场变成理论广场,田间地头变成农业课堂,农家小院变成学习园地,村民零星时段成为学习“黄金时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志愿服务聚民心,奏响温暖“主旋律”。按照文明实践“日日做”“周周行”“月月集”要求,结合文明实践日历安排,常态化组织开展“‘隆’情端午粽‘政’香”“永远跟党走,花‘young’致百年”等专题活动100多场,将理论、文艺、健身等多组合“套餐”派送到群众身边,着力打造文明实践“零距离”朋友圈。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发动机”的作用,持续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分单、志愿接单、圆梦销单、群众评单“五单工作法”,以志愿服务“快步走”姿态,“圆梦”群众“微心愿”超过60个,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依托老百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赶集文化,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与趣味游学、闯关打卡等有机结合,打造“理论集市,宣讲超市”,让广大村民在体验“赶集”趣味的同时,又能聆听宣讲,参与志愿服务,还能满足“舌尖”需求,推动志愿服务向“提味”“增鲜”延伸。
三是文明风尚润万家,育好时代“新青力”。城市发展不仅要体现“城建的美”,更要体现“人文的美”,用“人文的美”反哺“城建的美”。围绕市提出“四个一百”活动,街道牵头实施“闻风而动‘艺’起来”“青力MAX党史微聊”等10多个志愿服务子项目,并在辖区180个实践所站点全面铺开,在全社会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构筑群众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依托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喜事共庆、难事互帮、乐事共欢,同时10个村都将移风易俗“四树五禁”纳入村规民约,从制度上规范红白事举办标准。坚持“塑新风”和“塑新人”相结合,围绕“海安好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打造隆政好人“印象”,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更多人敬好人、学好人、做好事,让“讲文明,树新风”成为广大市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与准则。
四是以文培元铸乡魂,守住“根脉”留乡愁。“里下河脉秀美贞,丁家龙舞叠三层,五千文明坚韧韵,踏水而歌塑乡魂”既是隆政历史闪耀,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赋予的新的使命。隆政街道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对辖区老革命阵地、老党员等历史资料挖掘工作,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让红色基因传承发展。依托“四点半课堂”“七彩的夏日”等志愿项目,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与我‘童’行”等活动,以千年古韵厚载“时代童韵”,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好传统文化接班人、传承人。以乡村为诗,以历史为画,组织专人对吉家墩遗址进行深入抢救,加强对粽编、面塑等传统手艺的保护,守好隆政根脉,留住悠悠乡愁。七月上旬,隆政村王世霖联合当地能人自制水踏车,同时组织乡邻共唱水乡号子,切实引导广大群众“重拾”历史记忆,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别样魅力和风采。该事件在当地形成一段佳话。
五是打造宣传“强磁场”,唱好隆政好声音。充分发挥乡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等集中性特色,坚持在强化基层八大平台、新实践文明实践所站点等宣传阵地建设上下功夫,通过阵地“占领”实现人才“吸附”,有效将“三里闸文娱队”“富群文化团”等民间文艺能人组织调动起来,让农村精神建设“活络”起来。目前隆政街道各村都组建一批专业民间文娱队伍,他们“舞动”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派送丰富“文化大餐”50多份,向全社会展现隆政风采,发出隆政声音。依托“报、台、网、端、微”等新媒体,专题设置“你好,好邻里”“451‘益’起‘悦’读”“永远跟党走”“新思想进乡村”等报道专栏,生动报道隆政街道志愿特色、活动风采。创新实施“‘米’上隆政”“‘果’然是你”等便民项目,组织百姓名嘴、本土“明星”为隆政大米、西瓜、樱桃等直播带货,用“声动力”带动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截至目前,累计为群众带来直接收益超过40万元。
凝心聚力谱新篇,画好文明实践隆政蓝图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大面积铺开、纵深化推进,切实带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类暖心、暖情、暖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有效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一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实践所站点坚持联袂而上,三级组织齐聚发力,突出主要负责人示范学,名嘴专家权威学,党员干部带头学,有效形成“三讲联学”之势。今年上半年,隆政街道累计开展党史专题学习超过50次。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目前,“隆政老集镇整治”“工业园区污水网整治”“‘医’路伴你同行”“点亮乡村工程”等100多批便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从5月8日到10日,由我本人牵头,集中赴隆政老集镇开展违章整治专题行动,累计拆除违建54处,总面积约1720平方米。
二是推送党群干群凝聚力不断增强。随着“三微三心”(微宣讲,守初心;微聊会,聚人心;微服务,暖民心)项目深化开展,“451”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实践共识,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争当文明实践“急先锋”“排头兵”,他们主动深入基层,感知群众冷暖,为老百姓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做到“农家小院坐得下,家长里短聊得来,群众诉求听得惯”。截至目前,隆政街道党员志愿者已经达到10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3万小时,活跃率超过90%。丰富美味的“春之声”“夏之韵”“秋之实”“冬之暖”“四季套餐”已经成为新乡村“抢手货”,也增强了邻里互动,拉近群众距离。今年上半年,隆政街道矛盾信访办结率达100%。
三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和遍布农村各村组的实践阵地,有效形成强力的“聚贤”“辐射”效应,吸引了10多名农技能人加入“451微聊会”并担任副会长,他们走村入户,主动为辖区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家庭指导农技知识,同时结合市场走向,推广优良品种,让广大农民挑上致富“金扁担”。文明实践凝聚而成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素养,也引导越来越多村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等习惯。“最美庭院”“最美小巷”“最美楼道”“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的评比让“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街道乡村“颜值”和村民素质不断提升,为推动产业入驻和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终点只会为奔跑的人给予掌声,成功只会对奋斗的人“投桃报李”。站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时点,隆政街道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明实践工作的部署,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紧扣时代主题,高质量推进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建成群众身边“10分钟办事服务圈”,努力形成更多优质的隆政体系、隆政路径,为打造新时代“五个海安”“五个强市”贡献更多的隆政智慧、隆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