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海安 > 正文
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志愿服务总队长谭真:统筹推进 对接需求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海安样本”
2021-08-08 15:52:00  来源: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  

海安按照“123456”建设体系,围绕“在传思想中做志愿,在做志愿中传思想”的目标定位,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全线开展、全域展开、全面深化”,努力打造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安样板”。本人作为市志愿服务总队长,带领26万志愿者“团”在群众身边,常态化开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群众身边的“10分钟志愿服务圈”。今年4月26日,中央文明办赵树杰局长来海安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创新案例”(南通唯一)。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等省级以上媒体260余次报道海安特色做法。“团‘元’美满 文明璀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报道新闻稿件被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I)作为阅读素材选用。

一、创新实践机制,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保障机制。为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低成本可持续,筹备成立南通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由海安市财政注入200万作为原始基金,为文明实践注入“源头活水”。制定《海安市文明实践基金管理办法》,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及志愿者培育、志愿项目孵化等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海安市优秀志愿者礼遇办法》,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志愿服务引领力、感召力和内生动力。截至2021年7月,海安市志愿者实名认证总数超过26万人,项目总数 42416个,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9,275,362小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志愿、践行文明的浓烈氛围。

二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提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制定《海安市2021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实施方案》《海安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管理制度》,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通过专家授课、青蓝结对等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辅导,提升业务素养。打造八类“海”(“海传、海育、海扶、海科、海文、海法、海康、海体”)字号“群众身边永不走”的353支志愿队伍。依托“1+17+231+5000”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开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集市”,持续开展“春之声、夏之韵、秋之实、冬之暖”文明实践活动5100多场,推动“十送”(送理论、送政策、送教育、送文艺、送法律、送就业、送科技、送健康、送爱心、送新风)“实践套餐”到群众身边。

三是优化报到机制。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到基层末梢,优化“志愿服务我报到”机制,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深化“村居吹哨、志愿者报到”项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通过“五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圆梦销单、群众评单)工作法闭环,圆民愿、解民忧、暖民心。今年以来征集微心愿5000多个,圆梦4800多个,实现率为96%,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村居吹哨、党员报到”项目,发布“我为群众办实事”“三张清单”(“责任清单”“项目要求”“效果清单”)让群众添信心、感温暖、增动力。实施“‘青’心聚力,志愿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暑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我报到’”项目,组织大学生参与“海安红色青年讲师团”“共青团+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海安“河小青”生态环保、“爱心暑托班”等各类志愿服务,展现青年志愿热情和时代担当。

二、聚焦群众需求,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一是推动理论传播,让思想生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实施“三微三心”项目,推动“微宣讲守初心、微聊会聚人心、微服务暖民心”。深化“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1500名宣讲志愿者深入17个实践所、231个实践站、760个理论传播点,依托“板凳课堂”“庭院微聊会”“邻里会”“咱村学习乐”“青学社”等20多个品牌宣讲项目,宣讲党史1800多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依托文明实践日历安排,开设“理论集市 宣讲超市”,以传统集市摊位形式构建党史理论学习集市。将党史趣味游园、红色歌曲点唱、革命人物形象剪纸、猜谜等多种形式融入其中,超过16万的党员、群众开心赶大集、快乐学党史。深化“三级书记带头讲”项目,我作为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带头把“中央一号文件”送到群众身边。实践所长、站长紧跟带头宣讲200多场,把农业政策、法律服务等“套餐”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发布“为民办实事项目”共274件,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河道长效治理、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乡村文化繁荣等方面,已完成57%,其余正在推进,群众满意度高。

二是推动产业兴旺,让乡村振兴。实施“科技服务振民心”工程,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打造“科技三进”(农技进乡村、科技进企业、科普进校园)服务品牌。依托782个科技科普传输点,把“农技套餐”送到田间地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行”500多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个,提升企业创新动能。开展“科学公益课堂周周见”“党史+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科技实践行动,引导学生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念。隆政街道实践所实施“我们的农田”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帮扶”的工作机制,将专业农技志愿者20余人与“520”户困难弱势家庭进行结对共建,开展“‘果’然有你”“‘蔬’你最美”等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为农民带来直接收益超过40万。

三是丰富文艺生活,让文明生根。按照文化强市要求,市文化服务平台精心打造“三味”(乡土味、烟火味、文化味)文化品牌。深化“花开新时代、文化暖万家”“万里千家”“农民乐一天”等10多个文艺项目,让传统文化热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根据实践日历安排,在春节、元宵节等“我们的节日”以及各类主要节庆日,广泛开展“清歌明‘史’颂初心”“粽香传情 纵享文明”等28场市级文明示范活动,开设“文明集市,文化超市”传承农耕文化,陶冶精神情操。依托实践所站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为中心载体,辐射红旗民兵团、高凤英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矩阵。“讲、演”红色故事2000场,赓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231个村(居)实践站组织“新思想巡讲、新曲艺巡演、新生活巡展”等活动,凝聚了人心、淳化了民风。

四是关注民生问题,让生活美好。关爱“一老一小”,是普惠性的民生工程。启动“‘卫’您健康海陵行”项目,400余名志愿者成为行动不便老人的“家庭医生”,定期为2000余名老人上门“送健康”。我带头参加“军心润童心 共绘双拥情”文明实践示范活动,向老兵赠送清凉怡夏大礼包。并寄语青少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实施“税悦童心”项目,持续开展“三心”(启蒙文心、守护童心、传递爱心)等系列活动,助力贫困儿童圆梦,累计捐助资金60万余元,惠及儿童2000余人。举办“四点半学堂”,开展延时服务,为4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

三、注重合纵连横,织密志愿服务网络

一是贯通“纵向到底”,以办实事力度提高民生温度。按照我市党史学习教育总体部署,依托文明实践“1+17+231+5000”四级网络上下联动、分层推进,“四位一体”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1个中心”牵头抓大事。全市确定431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涉及交通、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17个实践所”分头办实事。在区镇街道、单位部门层面,结合工作职能和服务特点,开通多类“志愿服务直通车”,广泛开展理论入心、法治润心、文化走心、生态舒心文明实践活动。“231个实践站”多头解难事。组织党员干部与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开展办实事实践活动500多场。“5000个实践点”地头做好事。在各村民小组设置5000多个实践点,打造群众身边“10分钟志愿服务圈”。

二是联通“横向到边”,以志愿服务热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通盘筹划,构建时序衔接体系。以文明实践日历为抓手,面上主题鲜明传思想,思路明晰育文明,主体激活做志愿,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奏响文明实践“春之声、夏之韵、秋之实、冬之暖”“交响曲”。协同配合,构建内外联动体系。结合80多个单位部门职能,联合基层实践所,实施“文明牵手 美在每刻·志愿集市”项目,把专业服务送到基层。重点实行“文明实践七战七捷”工程,常态化开通“服务直通车”,给群众带来外延广、内涵丰的服务体验。20多个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各类企业等横向联动,自发参与防疫、防汛工作。义工联、苏琪食品、南通华奥袜业等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自发参与“‘豫’见海安 志愿同行”项目,捐献紧缺物资价值达150万元以上,送往河南灾区,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

三是融通“面上到位”,以文明实践深度增强群众满意度。突出抓好23个村居实践站建设,做好“六大规定动作”、用好红色“大喇叭”、办好综合文化大礼堂、打造村民互助“朋友圈”、建好文明新风积分墙、排好文体活动安排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李堡镇实施“一村一品一主播”工程,孵化“乡村主播”,为农产品代言,叫响“李堡麻虾酱”“李堡百叶”等土特产品牌,助力农民兴业增收。西场街道10个村(居)创设“一村一歌”品牌,通过“村歌+新风”“村歌+治理”“村歌+致富”,点亮精神文明“新符号”,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张云泉、蔡正桥等全域覆盖的实践点发挥“五传”(传播创新理论、传颂文明新风、传输文化体育、传授科技科普、传承优秀文化)功能,提升了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责编:海安市实践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