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海门 > 正文
海门林西村:“连心侨”畔,文明花开香满园
2023-11-10 14:51:00  来源:南通日报  

海门区有一个特别的村。全村3500多名村民中,海外经商就业的就有600多人,是江苏省首个华侨村、赫赫有名的“跨国经营第一村”。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员有4000多人,超过本地“土著”。这个村就是位于三星镇的林西村。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十年间,林西村海外经商就业者由200多人增至600多人,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由20多个增至40多个。

2023年春节,“新侨桑梓”志愿服务队录制祝福视频向村民及在外侨商拜年。

本地村民有的想随侨商外出闯荡却苦于没有“领路人”,如何为他们牵线搭桥?侨商在外打拼,如何为侨眷提供贴心服务?众多外来人员有着不同生活、就业、求学等需求,如何为他们帮困解忧?“我们以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中心,架起为民服务的桥梁。”林西村党总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黄敏杰介绍,近年来,林西村充分挖掘多方资源,积极打造“连心侨”“解忧侨”“惠民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通过品牌项目汇聚服务力量,让林西“土著”和新林西人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连心,以侨为桥搭建平台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这是流淌在林西人血脉中的传承。提到林西村,“家纺”是绕不开的两个字。叠石桥地区是南通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摇篮,70年代以前就兴起绣品热,林西村更是整个叠石桥最活跃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开始,首代林西侨商肩扛手拎绣品前往国外“淘金”,此后,出国经商的人数逐步增多。如今,三代侨商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在海外奋斗创业,事业版图从家纺产业拓展到房产、贸易、物流等领域。

今年9月中旬,林西村第621名外出经商者陈海燕挥别亲人,踏上了飞往埃塞俄比亚的飞机。在此之前,价值700多万元的设备已经抵达当地工厂。陈海燕家一直在叠石桥做外贸,发展得不错。“早有外出打拼的打算,但去哪个国家、做什么产业一直没想好。”陈海燕告诉记者,知道她的苦恼后,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动为她牵线,请来老支书蔡云松、在埃塞俄比亚经商十余年的林利达等人为她传授经验。“经商就是要跟着国家导向走。”蔡云松的一席话让陈海燕茅塞顿开。作为首位出国经商的村书记,三十几年前蔡云松便带头到罗马尼亚打拼,并将出国创业的经历、经验带回家乡。2018年,埃塞俄比亚和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后,年逾花甲的他毅然飞赴埃塞俄比亚“二次创业”,在当地创办的编织袋厂运转良好。不久前,埃塞俄比亚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陈海燕认为,到埃塞俄比亚创业是好时机。

组织侨眷观览“一带一路”商品交易会

“拧成一股绳是林西人的传统。”黄敏杰告诉记者,林西村的侨商中,尤其是能力强、信息灵的党员,他们会积极将在外地收集的市场行情和信息向家乡传递,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比如通商总会海外商会常务副会长、林西村侨商郁飞,他曾带出一支响当当的“郁家军”,先后从家乡带出50多人前往智利发展,100多人到他在厄瓜多尔、秘鲁的公司工作。

惠民,在外侨商打拼无忧

“儿子在罗马尼亚开商铺快20年了,家里有了什么事多亏村里的志愿者们来帮忙。”每个月20日,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副站长顾叶舟总会到侨眷陈永相家看看、坐坐,问问老人的需求,再把他需要的服务带回来。其实,几年之前他也是一名在外打拼的侨商。“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国或外出经商打工,总要有年轻人留下来为大家服务。”顾叶舟几年前在东南亚国家从事家纺生意,因疫情影响回到林西村。当时,村里正在征集疫情防控志愿者,顾叶舟第一个报了名。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他优秀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给村民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顾叶舟也对村里各项工作产生了兴趣。与家人交流后,他先是报考了网格员,之后逐步成长为林西村的一名村干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

众多侨商、侨眷是林西村的资源优势,也是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如何讲好“侨”语、打好“侨”牌、架好“侨”梁、献好“侨”策是林西村一直认真钻研的问题。“侨商在外打拼,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黄敏杰告诉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挖掘各方资源,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让侨商无忧。

邀请医学专家开展“中医惠侨”活动

顾叶舟等年轻的村干部和志愿者与年迈的侨眷结成帮扶对子,除每个月固定的上门时间外,每周都会抽空上门看望,并根据大家的需要邀请“外援”。疫情过后,不少老人越发注重养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海门中医院的专家来村,除把脉开方外,还为大家普及中医保健知识、传授八段锦等志愿服务。近两年来,林西村与省委统战部第十一党支部、南通市文广旅局、海门区委统战部、叠石桥出入境管理大队、叠石桥市场、青松纺织品有限公司、海门农商行家纺城支行、海门三星移动公司等组建服务联盟,举办侨商云团聚、侨法宣传等特色活动,并为侨商、侨眷们开展对外联系协调、境外求助受理等公益服务。

解忧,民生难事一站解决

做家纺,来林西!随着林西家纺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不少人慕名来这里租厂房、租民居,外来人员比本地人员多曾一度是困扰林西村基层治理的难题。外地人和本地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风俗传统有差,难免在相处时有些小摩擦。

去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黄站长上门为侨眷秦志凡服务时发现,他和自家租客相处十分和谐。细问之下,“媒人”原来是家门口的小菜园。这几年,秦志凡年龄大了,种菜有些力不从心,租客主动承包了菜园的日常事务,两家一起享受丰收果实。黄敏杰立刻想到,这是一个可以推广的经验。随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全村推广“咱家菜园”工程,以小菜地为纽带,将外来人、本地人的心系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还想推广‘咱家场心’‘咱家河道’等工作,让大家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河道保护、秸秆禁烧、农村改厕等工作中来。”黄敏杰说。

咱家菜园成友谊桥梁

三星镇外来人员众多,外来儿童就学也是重要的民生实事。三星镇辖区共有五个小学,三星小学、太阳小学、瑞祥小学、德胜小学、天补小学。其中,瑞祥小学距离镇中心最远,骑电动车单程约需40分钟。今年,经林西村等几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向上呼吁,三星镇政府与海门区飞鹤公交公司携手,开通了定制专线,从位于镇中心的电商城到瑞祥派出所,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林西村家纺企业众多,不少外来人员来到林西就是想找一份工作。四川人韩涛在村里从事垃圾回收工作,一年约有七八万元收入。今年5月,他找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希望找个老板带他出国打工。为了表达诚意,他自己早早去办理了护照。那时,刚好陈海燕正在准备出国事宜,经过实践站牵线,韩涛成了她的员工,一起去了埃塞俄比亚。同一时期,林西村村民陈发也经实践站帮忙,成为李卫绸的员工,与他一起前往安哥拉。“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的,只要找到实践站,我们一定想方设法为其牵线。”黄敏杰告诉记者,不仅生活在叠石桥地区的人会来村里“找工作”,周边地区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

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开展“家家到”走访工作

以侨为桥,幸福花开。如今,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宛如一支黏合剂,将老村民、外来人、侨商侨眷的心联系在一起。接下来,林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将打好“血缘、地缘、业缘”三张牌,助推侨商回家、资金回流、人才回归,让共同富裕成为林西村的主旋律。

责编:海门文明办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