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山以前香火旺得很,逢年过节,旁边的串场河上都是来烧香拜佛的人,往北到山东都有人来……”时至中午,学子归家,刘庄中学内的紫云山遗址迎来了一天里短暂的安静,刘庄镇村民张老伯和记者分享着紫云山的过往。来到万寿桥上,青砖雕栏间,那是时光流过的缝隙。桥两侧各有一对石雕龙头从桥底伸出,吞云吐雾,栩栩如生,在张老伯的提醒下,记者找到了龙头下的两幅对联:万福来朝天台有路,胞舆为怀众生普渡;山寺云停傍三元而赐福,水流月涌证万象之皆空。万寿桥外,悠悠串场河奔流而过,像一个老人,见证着两岸的千载沧桑。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深浅、魅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特色。串场河是盐城人民的母亲河,大丰区境内相关文化资源丰富,有净土院、紫云山、銮驾墩、竹园口、范公堤、草堰石闸等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来,大丰区深挖串场河历史文化底蕴,加大串场河历史文化开发、宣传力度,把沉淀的历史文化重新激活,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串场河沿线一直是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之地,大丰区深挖施耐庵、张士诚、范仲淹等历史名人内涵,开发建设施耐庵故里、张士诚传说展厅等景区场馆,组织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成立专门班子,并聘请有关文史专家担任顾问,科学考证,深度研究挖掘,专门从事对历史名人的研究工作,挖掘历史名人的“闪光点”,增强历史名人效应,形成独特文化品牌。建立历史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名人广场等纪念设施,在合适位置设立历史名人雕塑、悬挂历史名人标示牌等措施,加强历史名人的造势宣传,扩大影响力。
古镇村是文化之魂、精神之根,位于草堰镇的龙溪古街是大丰区古镇村保护的一个缩影。龙溪古镇又名跑马街,紧挨古永宁桥原址,由青石板道、古码头、古河房和沿街店房组成。近年来,该镇对古盐运河两侧实施绿化、美化提升,打造沿线茶食铺子、非遗展示馆、拓片展示馆等文旅项目,彰显草堰古盐运水文化特色。为保护好古镇村这些“传家宝”,大丰区对古镇村保存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鉴定,摸清古镇村的分布和数量,建立完整的古镇村档案。加强风貌控制,按照保护规划,对古镇古村进行维护和整治,不搞大拆大建,对已破坏的古建筑,能恢复的千方百计恢复原貌,注重保护古镇村的街巷传统格局,让保护后的古街古巷依旧“古色古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先辈们世代智慧的结晶。大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摸底登记工作,规范传承队伍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传承队伍,积极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加强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开展非遗项目、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等进行宣传推广,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提高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的扶持,招引一批能够深刻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增强文化吸引力的项目,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大丰区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串场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和打造串场河旅游产业龙头产品,继续推动产业融合,将文化融于旅游产业之中,促进串场河文化旅游产业带迅速发展。(杨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