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傍晚,夕阳西斜,头灶镇姜福村,沉寂了一天的农膜回收一条街渐渐热闹了起来。绿树成荫的乡村大道上,一辆辆装满废弃农用塑料薄膜的大卡车、变型农用车、小三轮……满载而归。
说是一条街,其实就是一户连着一户的塑料薄膜收购聚集点。目前,在东台市三仓、头灶等镇定点聚集了70多个农膜收购点,成为东台市农膜回收利用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西瓜熟了的时节,也是农膜回收的旺季,回收一条街上的经营者们早出晚归,从邻近的弶港、许河、南沈灶、唐洋等设施农业重镇,到周边的大丰、海安、兴化甚至更远的地区,走入田间地头,回收废弃的农用薄膜,或就近送交废弃塑料加工企业,或拖回集中销售,每天都有不菲的收获。去年全市农膜使用量2.18万吨,产生废旧农膜0.91万吨被农膜回收专业大军全部收购。
东台现代农业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但很少有人会关注到,东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样走在全省前列,去年被评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市。
在三仓镇吴剑瓜果蔬菜种植家庭农场连栋大棚里,业主吴剑一手托住一只圆滚滚的大西瓜,一手拨开瓜蔓下疏松的泥土告诉记者:“西瓜藤蔓有多长,土下面的根系就有多长,要是有一片塑料薄膜混进土里,就会影响西瓜生长。把农田打理干净是长出好西瓜的重要措施。”三仓人种瓜一共有五层棚、膜。吴剑一层层翻给记者看:“最外层的大棚用薄膜厚度是7丝,二层膜是3丝,三层膜、内层膜是2丝,就是地膜也不能低于1.5丝。”在三仓镇农用物资销售一条街,专业销售农膜的业主丁杰介绍,0.5丝以下的农膜不好回收利用,三仓瓜农早在五年前就没人用这样的农膜了。
良好的生产习惯,完善的产业链条为东台市农膜回收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部分农膜回收点脏乱差、部分塑料粒子生产企业层次低等矛盾和问题,东台市多角度、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各镇区、企业、农户等社会主体对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印发公开信至所有设施农业种植户,市农技人员走进东台人民广播电台现代农业直通车栏目对农膜回收利用进行答疑解惑。对农膜收购点进行环境整治,对没有通过环境审批的企业坚决关停,鼓励支持三仓镇海鹏塑料粒子厂、杨浩塑料粒子厂、弶港镇海堤塑料粒子厂等有条件、有意愿、有资质的市场主体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强全程服务指导。
市农业农村局认真组织开展农膜回收与残留基本状况普查,摸清农膜使用情况、重点区域、覆盖作物、农膜种类及残留情况。组建农膜回收利用专家团队,积极探索全生物降解膜应用,连续两年在东台镇上官村、欧美尚农业园区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省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创新回收管理机制,探索试行“生产经营主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收取农膜回收保证金”模式,提高废旧农膜回收效率。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农用地膜厚度不低于 0.01毫米”的国家标准,确保不合规超薄地膜产品不进店、不下田。对于规模种植户,鼓励其直接与企业对接,实现由田头回收到工厂加工;对于种植面积小的农户,由户主自行捡拾送收购站点或雇人捡拾回收。
农膜经营户高林祥介绍,聚集姜福村的50多户经营户均来自本市五烈镇和邻近的兴化市,10多年前,就陆续来了。刚开始时,大家都是租住在村里的居民家中,农膜堆积在沿东台河数公里的场地上,大风一吹,农膜满天飞舞。前年村里规划了三个集中收购点,这才形成了现在的农膜收购一条街。在三仓镇海鹏塑料粒子厂,记者看到,加工生产线直接连着水喷淋、光催化装置,排出的废气100%得到收集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