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红帆高扬 驮运曙光
2020-06-23 15:30:00  来源:东台日报  作者:缪新林  

巴斗,著名的“红帆之港”;巴斗,曾经的“兵家之港”。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我党全力展开了对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成立。新军部领导人陈毅、刘少奇、赖传珠等和新四军指战员,盐城各界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重建大会。

1941年2月19日,中央军委对新四军所属各师主官正式发布了委任令,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刘炎任政委、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此间,粟裕师长即奉命率新四军一师进驻东台三仓,着手开辟以弶港为核心的沿海根据地。

有幸跟随粟裕将军南征北战十个年头,抗日战争中当测绘员、测绘参谋的秦叔瑾在他的《战地日记》中写道:“1941年9月3日,奉命前往老尖、巴斗山之线调查地形。”可见当时,巴斗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由“背靠大海到掌控大海”的战略转变,苏中军区迅即组建起海防团。

潮涨潮落的巴斗岸外渔场,那时成为新四军一师标定的红帆船编队演练和实践的沙场。1941年10月5日,正值中秋节,粟裕师长亲率师直属部队组织海上作战演习,天没亮就起了床,早饭没有吃就行军赶往弶港。赤足步行至11艘木质帆船停泊处登船,下午随潮行往巴斗海区进行夜间编队,合围敌舰的沙洲间的战术演习,以此探索活水、活沙、活滩海区的海战技能。

由贫苦渔娃成长为海防二团团长的孙仲明,在巴斗岸外水域开展了大练兵运动,将一个个陆上旱鸭子变成了一个个海上蛟龙。在一次次实践中,海防二团成为日伪军闻之丧胆的“海上猛虎团”。

巴斗岸外南北走向的西沙洋,当年是新四军一师开辟的始于弶港的“海上生命线”的北上水路。这条“红色水路”留下了仲续华牵帆不屈勇支前、王鹤林追帆不止献忠诚、吴道生护帆不悔智斗敌等许许多多个感天动地的海魂故事。

在人民海军起锚的“红帆岁月”,巴斗的共产党人、赶海渔民,胸装“北斗星”,心向共产党,拥戴子弟兵,为驮运胜利曙光,迎接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