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东台镇官楼村,金黄成片,稻浪翻滚,收割机一过,黄澄澄的稻谷颗粒归仓。这是土地整治之后,官楼村迎来的第一个秋收。
官楼村是东台镇最偏远的村子,与头灶镇沈河村、南沈灶镇唐西村接壤,境内水系发达,却苦于路、桥等不太通畅,百姓出行及耕种很不方便。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很多土地贱租或者抛荒。而这些问题,都随着省级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改变。
今年竣工的官楼村省级土地整治项目共3243亩,建设桥梁23座、泵站6座、水泥路24.6公里、UPVC管道26公里。项目填平废弃沟塘,修复土地落差,吸引了众多种粮大户到来,先后流转土地2000多亩,农田耕作向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模式不断迈进。土地流转价格也由曾经的200元/亩提升至900元/亩,村集体土地增加400多亩,每年增加固定收入40多万元。
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近年来,市土地整治中心把土地整治项目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抓手,致力打造“土地平整、水网疏通、渠系联通、道路畅通”的新农村面貌。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11个,投资总金额近3.5亿,改善良田10万多亩,新增耕地面积近1300亩,惠及30多个行政村。其中,三仓镇联南村、官苴村和新街镇方东村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安丰镇红安村、五烈镇东里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打造出乡村振兴的“东台样板”。
在实施过程中,市土地整治中心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前、中、后”无死角监管,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到位。成立市级项目领导小组、工程现场建设指挥部、受益镇村质量监管小组的三级管理体系,对工程质量、矛盾协调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跟踪监管。推行“一个关口进出”的清单管理模式,市土地整治中心承担工程前期踏勘、立项申报、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工作,对各环节逐项细化、分解落实、明确到人。同时,利用“一张图”“慧眼守土”等智慧系统和APP平板终端等科技手段拓宽实时监管力度,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使项目建成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更好地推动土地整治到位。
目前,本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安全、产能明显增强。据统计,11个省投项目90%的良田已被大户流转承包。
走进正在施工的富安镇安澜村,土地整治项目如火如荼。工程虽未完工,但蓝图已经绘就,该项目计划平整土地2700多亩,配套建设道路约4.5公里、桥梁8座、泵站6座、渠道10.9公里。其中,840亩被本村人张祥均承包。1000多亩土地由上海婉青农产品有限公司流转承包建设高标准农田、蔬菜试验区、果蔬瓜果种植区及稻鸭共养示范区,进一步放大土地效益,让土地轻松“生金”。现年68岁的张祥均表示,实施土地平整后,极大地方便了机械进田作业。今年水稻抢插时节,他家租用8台机器,3天不到就将所有田地耕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