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南沈灶镇晨光村流转的600多亩土地一派丰收场景。“几年来我村累计流转土地达23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在30万左右。”村党总支书记万拥军介绍道。
晨光村现有耕地面积3926亩,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问题,土地产出效益逐年降低,个别田块甚至抛荒。从去年秋播开始,晨光村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大刀阔斧、依法依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承包地成为农民的“活”资产,努力增加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
今年初,该村通过召开支部大会、党小组长会、村民代表会等做好土地流转宣传工作,同时村民组长挨户登门,反复向大家讲清土地流转的目的和意义,统一村民思想。对个别农户大田所长的银杏、意杨,请镇农业中心专业人员前来评估作价。村两委还虚心听取承包户意见和要求,对需要适当留点蔬菜地的要求,尽量满足。对有劳力不愿流转的农户,在不影响承包人核心区域种植的基础上,采取土地置换办法,把土地尽量调在一边,这样一来,承包人满意,群众也满意。
经村两委和党员带头,晨光村村民土地流转积极性高涨。村土地流转三个标段在产权交易平台上发布后,市内外承包人纷纷前来竞标,三个标段的土地租金价格从起价860元分别竞到1055元/亩、1082元/亩、1205元/亩,其中村里每亩可得服务费100元,加上土地渗溢,村里可从中获得经营性收入七八万元。
万拥军又主动与土地承包户联系,建议需要劳力时,让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优先到田里打工。65岁的七组村民周易群去年流转土地6.35亩,每年可得土地租金5200多元。农忙时,他组织本村农民帮忙撒稻种、补秧苗、施肥料,每年可以获得收入近2万元。七组承包户马升卫,每天带着本村30多个劳力去海边农场打工。低收入农户周易勤土地流转后,成了承包户田头的长年工,年收入比自己种地时翻了几番。在七组,村民薛昌兰去年秋土地流转后就跟在承包户后面从事稻麦田管理,承包户这边活儿干完了,她就到镇精密制造产业园区的钢构件企业打零工。她丈夫朱龙平开心地说:“我家昌兰就这样两边打打零工,每年收入也有2万元左右,而且这是纯收入,不包括她的农保和农资补贴的收入。”
日子富了,生活也多彩起来。村里开始组织广场舞蹈队,村民们兴致高涨,每晚只要看到微信舞蹈群里通知集中的消息,饭碗一撂就跑到村里的幸福小广场集中排练。国庆前夕,他们认真排练的扇子舞《祖国你好》,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有的干脆也跟在后面舞舞跳跳、强身健体。
“土地流转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的‘大账’,我们想为老百姓办点儿实事,再也不用为‘钱袋子’发愁了。”万拥军颇有体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