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稻黄时。11月1日,头灶镇永丰村中昊农机合作社200亩成片稻田里,一辆马力强劲的收割机在稻浪中来回穿梭。机器走过的地方,只留下齐整整的十多公分高的稻茬儿。一个上午忙活下来,收割机终于停止作业,从车上跳下一位满脸笑容的女机手,她是合作社负责人,名叫张亚珠。
张亚珠的父亲就是农机手。受父亲影响,她也从事农机合作服务行业。“我搞农机已经20多年了。”张亚珠竖起两根手指,她告诉记者,田里这辆收割机是“久保田888”,七年前花35万元买的。2013年的35万元是什么概念?“都能到城里买套房子了!”当时很多亲戚邻居都不理解,但是她自己觉得,“这钱花得值。”张亚珠说,这辆收割机性能很好,就算在不平整的土地上作业,履带也能自动升降平衡,平稳整齐地收割稻谷。“而且这七年里,机器一点毛病没出过。”张亚珠自夸眼光好,这些年来,她总是迎着潮头追着新农机买,不断抢先更新升级农业机械。
20年前的一个夏收时节,一场大风把成熟的麦子吹得倒伏在地。村里只有一辆收割机,家家户户追着机手来帮助收麦子。张亚珠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从连云港来的机耕队。“当时这辆收割机多受追捧啊,不但要提前预约,而且预约了也得一个星期才能排上。”张亚珠和家人一合计,不如自己买一辆。他们借来6.5万元买了一台收割机,成了村里第一家拥有收割机的农户。当张亚珠驾驶着近7万元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下田作业时,附近不少村民纷纷过来围观,“一下子生意火得不得了。”张亚珠和家人开着收割机在全市各个镇村到处跑,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丈夫、儿子也都干上了农机手,张亚珠家大大小小各式机械越买越多,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应有尽有。在合作社的农机仓库里,新奇的“好东西”不少,张亚珠兴奋地一一向记者介绍。在仓库的角落里,有一台落灰的高地隙植保机,张亚珠称它为“老古董”,但在购买时,它可是当年的最新款。2013年,张亚珠去南京参加农业机械博览会,首次看到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大开眼界,“3小时就能完成100亩农田的农药喷施。”张亚珠没犹豫,当即投入4万多元购买了一台。这些年随着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机技术更新升级,这台植保机的臂长远远不能达到大田作业要求。2017年,张亚珠又买了一台最新款高地隙植保机,“田间作业一来一回,农药喷洒宽幅达到30米。”近几年,飞防植保机受到追捧,张亚珠也不落伍,接连购置了几台,“农药喷施高效自动化,解决了过去连夜摸黑施药赶工的难题。”
仓库里,还有一台看似普通的机器,张亚珠却对它称赞有加,那就是播种施肥复式一体机。“有了它,工序减少不是一点半点。”张亚珠从前到后介绍机器:最前端是施肥机,撒下肥料,后面旋耕刀齿就将田地、稻桩、肥料一起翻耕;中间是精量播种装置,机器可以精准控制每隔多远播几粒种子;再后面紧跟着滚轮,起到镇压作用;机械一侧伸出的犁刀则用于开沟挖墒。“过去三四道工序一样一样地赶,现在机器走一遭一气呵成。秋种作业一体化完成,效率提升看得见。” 张亚珠感慨,形势发展太快,党和政府的政策太好,“当个农机手,服务大农业,新农民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