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渐长,位于新沟镇新东村的紫晶葡萄园内,一串串葡萄日渐圆润,只待游人前来采摘。“这个葡萄园是我们村自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的农旅产业项目,目前规模有了100亩左右,每年吸引了很多游客来采摘观光,在增加村集体积累的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就业。”新东村党总支副书记徐明亮颇为得意地介绍。
产业强村如今是我县不少村居的“热词”,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村级集体积累就能涨上去,农民群众的钱袋也能鼓起来,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自然不在话下。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办起来
兴办村级产业不是无的放矢,要根据村子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来发展。徐明亮表示,新东村之所以决定搞农旅产业,主要是考虑到靠近县城,交通便利,从县城开车到村里也就十分钟左右,发展农旅项目一是不愁客源,二是水果成熟以后也有销路。另一方面,村里还积极招引工业项目,工农产业两手抓,新东村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2019年,新东村人均收入达25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5000元。
作为我县特色农业示范村,硕集社区何桥村则走了一条与新东村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西瓜是何桥村的招牌产品,其中明星产品“硕”牌西瓜更是广受市场欢迎。当初为何会决定搞西瓜大棚?何桥村书记蔡长奇坦言:“我们何桥的地理位置一般,村里年轻劳动力流失也很多,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有243户,想要增收致富,就只能另辟蹊径。”考虑到西瓜种植相对简单,运输销售也很方便,蔡长奇便和几名村干部带头搞起西瓜大棚。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提高技术,何桥村的西瓜很快打出了名堂,村民们也纷纷加入了西瓜种植队伍。而西瓜大棚的成功经验也让何桥村农民的心思更活泛了,在西瓜之外,“大蒜+毛豆”的高效农业模式在何桥村日益壮大,村集体积累也随之水涨船高。
合作办社,村民钱袋鼓起来
初夏时节,新沟镇新南村的桑葚特色种植园里满目葱茏,黑紫色的桑葚挂满枝头,原本农村常见的“桑树枣子”摇身一变,不仅成了如今市场上畅销的时令水果,更为新南村村民带来了致富新渠道。
“这个桑葚种植园是我们桑葚合作社承包建立的,当时村里鼓励成立合作社搞特色农业,我就想到种桑树卖桑葚,作为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现在市场上桑葚卖得很火,目前我们有100亩左右的桑葚田,每个季度销售额大概在30万元左右。”新南村党总支副书记、桑葚合作社负责人嵇首伟说。
作为我县五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2019年新南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4万元。这样的成绩与新南村因地制宜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息息相关。由村党支部牵头,再分别让村里的创业能人或者村干部领办,新南村各类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南村金丰源种苗合作社如今已是全县知名的种苗培育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姜官俊表示:“我们主动与新南村党总支合作,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吸纳当地群众直接参与生产,常年用工量达1万多人次,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
文明治理,生活环境好起来
实现全面小康,不仅要让农村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更重要的是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型村居,让群众的钱袋和精神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近年来,板湖镇戚桥村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排排崭新的乡村庭院别致而舒适,白墙灰瓦,绿树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新图景。72岁的戚培元老爹前年搬进了120平米的新家,谈起村里居住环境这些年的变化,他很是满足:“这几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家前屋后的绿化越来越多,路上装了路灯,还建了广场给人做操散步,我们也从老平房搬到新楼房,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小区。”
单单住进和城里一样的小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的思想也与城镇生活同步,做文明“新农人”。要怎么把村风文明“好声音”唱响,何桥村书记蔡长奇对此颇有心得:“我们村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以身作则,从改进家风开始,以点带面,积少成多,以党风带民风,从而营造党群干群和谐、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良好风气,让新时代农村建设落地生根、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