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陈集镇按照引导为主、扶持为辅、自主创业的思路,注重培植发展镇级文艺演出团队——“凤凰”艺术团。该团凭着顽强不懈的进取精神,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精湛不俗的演出质量,聚散灵活的组织方式,独具特色的淮剧演出,逐步占领农村主流文化阵地,开拓了农村演出市场,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被誉为服务乡村、服务农民、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常年散播文明的“农民文艺轻骑兵”。
陈集镇“凤凰“艺术团现有15名队员,编剧、演唱、配乐角色配备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已成为专业化的演出队伍。“凤凰”艺术团的前身为集镇文艺宣传队,十多年来,文艺宣传队一直在乡村巡回演出,在县、镇、村开展各种活动时,都会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利用农闲时节、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活跃、丰富了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镇文艺宣传队每年走村串户为群众演出近400场次,观众6万余人次。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贴近群众,富有地方特色,农民爱听爱看,深受群众好评。
镇党委、政府加强对镇文艺宣传队的引导,自编自演的节目,宣传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引领着农村文化的前进方向。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访婆家》、《逛新城》把家乡的发展以小品、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歌颂了觉的正确领导,歌颂了觉的好政策。小品《老实女婿》、小淮剧《迎亲家》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当地农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小淮剧《骂鸡》讴歌了当地觉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生动事迹;《新媳妇上门》以当地广为流行的小品艺术形式,告诉人们要知法、学法、懂法、守法,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近几年艺术团结合、配合县主管部门的活动安排,每年都举办演出,包括移风易俗、法制宣传等多场大型文艺专场巡回演出,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架起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
该镇群众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兴办红白喜事时多请文艺宣传队到自家演出,请客人、乡亲观看表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而文艺宣传队所表演的大多都是歌颂传统美德、歌颂百姓勤劳善良,主题积极健康向上的节目,他们向群众传播了美好的思想,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他们还通过派出文艺骨干进村助演、与村居联手演出等方式,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排演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型现代淮剧《打碗记》、大型古装淮剧《牙痕记》、《孝灯记》等剧目,宣传效果十分明显。文艺宣传不知不觉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行为,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打麻将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争嘴吵架的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
农村流传的许多民间文化和艺术形式面临失传和消失,尤其是深受当地广大农民喜爱的淮剧演唱,但由于文艺宣传队多年来坚持常年不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在他们影响下,先后成立了多支民间演出团队扎驻陈集,挂名演出,对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艺宣传队在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者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估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批文艺骨干脱颖而出。自编自演的小淮剧《骂鸡》在县举办的乡镇文艺调演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县参加了市文艺调演,荣获优秀奖。自编自演的艺术牛歌《牛歌声声》在参加“中国阜宁”牛歌大赛和“中国阜宁”国际牛歌大赛中都获取了一个乡镇团队优秀奖项。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演出活动已不仅是局限在本乡、本县,还把舞台延伸到了涟水、响水、滨海、射阳、建湖等相邻县和淮安、镇江、扬州、连云港等周边市,并吸引厂商签约广告宣传。文艺宣传队现在每年有偿出演场次350场左右,队员人均收入5万余元。大多数队员农忙时节是劳动力,农闲时节做演员,成为推动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双栖角色,并发展为“农村文艺轻骑兵,常年不散播文明”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