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小店离开我们村庄已有四十多年了,村上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每每提起黄家小店,都会赞不绝口地竖起大拇指,夸黄家小店夫妻的经商之道,为人处事之道。
黄家小店就在我家隔壁,是公社供销社下派到我们大队的代销店,主要经营群众必须的生活用品,百货日杂品和计划经济时按计划分配供应的商品。小店是60年代初派到我们大队的,店主人名叫黄学爱,30出点头,中等身材,不大的眼睛透露着精明和能干,见人总是笑呵呵的。他一家原本是定量户口,困难时期因国家精减城镇人口,他一家是从我县的益林镇下放到我们大队的。老黄原在供销社工作,供销社就让他在我们村上开起了代销店。
黄家小店是一个坐北朝南的三间茅草屋,建在村子的中央位置,后面就是小学校,便于群众购物。小店堂屋便是售货的门面,两边厢房就是他家的宿舍和堆放货物的库房。柜台是用土坯垒成的,上面只是刷了一层白石灰。柜台里面紧贴北山墙的地方摆放两个货架,货物整齐有序的陈列摆放着,群众进店一眼就能看到所需要的商品。货架两边木框上贴着他家的经商宗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公社离我们大队有四、五里地远,老黄每天都要挑着两个箩筐到供销社去进货,百十斤重的担子,全是步行,有时挑累了,放下扁担歇一会再继续走,无论严寒酷暑,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因为他深知,上千号村民们要到他家买油、盐、酱、醋呢,他一天不进货,群众要的东西脱销,就影响大家生活了。人虽辛苦点,但群众方便了。
老黄负责进货,家里销售全由夫人操持,黄夫人姓陈,人们称她陈三姐,虽是镇上人,但没有一点市民习气。一到我们大队就入乡随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陈三姐为人和善,八面玲珑,有点像当年开茶馆的阿庆嫂,见人总是一脸笑,小店让他操持得风生水起。店面虽小,不像现在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但群众所需的生活用品,可随时能买到。当时,煤油、火柴、肥皂、白糖,春节期间的糕点糖粿都是按计划凭票供应,她家有一本全村人的户口名单,凡是来购计划分配的商品,陈三姐就在购买人姓名后面打个钩,做到井井有条,不出差错。
当时农村很贫困,好多村民手头没有多少零花钱,常常为无钱购买生活必需品而犯难。小店西边的二大爷,因手头没零钱去打洋油,已摸黑好几晚了,那天他带着瓶子跑到小店,想欠半斤洋油,可到了小店,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硬是眼睛望着货,脚底在打转。善良的陈三姐一眼看出了老人的心思,因她知道二大爷平时没空到她店里转,今天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肯定有事相求。陈三姐主动搭讪,“您今天到我小店来,肯定有事呀,什么事,尽管说好了。”经陈三姐这么一说,二大爷心中的顾虑打消了。如实说出想欠半斤洋油的事。陈三姐听到二大爷叙说,二话没讲,拿起二大爷手中油瓶,到洋油桶边,拿起大号油端,打了满满一端洋油倒进瓶里。二大爷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太难为陈三姐了,请你先记个账,过两天等小鸡下蛋卖了我就来还钱。陈三姐说:“不急,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难处,以后有事尽管说。”
黄家小店也成了村里人的议事场所。每天晚上,村民们吃过饭没事,顺便到黄家小店买包烟或什么的,借着他家罩子灯明亮的灯光,围着桌子坐下来聊山海经,讲故事。因为当时农村没有文化生活,村民们晚上以聊天、侃大山消磨时光。每天晚饭后,陈三姐知道要有人来玩,早早将罩子灯擦得雪亮,并烧了两瓶水放在桌子中间,让村民们在谈笑声中度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黄家小店因和我家是近邻,因此关系特别亲近。1972年我去部队当兵,就剩60多岁的父母在家,母亲常年患哮喘病,一到冬天就发病,咳嗽不止,陈三姐似闺女无微不至,关怀照顾我父母,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盛上一碗送给我父母。一次,父亲外出有事,老母亲突然生病卧床,陈三姐见我母亲半天没出门,就主动跑到我家看望,知道我母亲生病了,就跑去村卫生室请医生上门给母亲治病,由于治疗及时,老母亲很快转危为安。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落实政策,下乡户逐步返城,黄家小店一家人从此也离开我们村,回到了他们阔别多年的原住地益林镇。在我们村住了二十年,邻居之间都有感情了,村上人因事去益林镇,都会找到老黄家歇歇喝杯茶。他们离开后,也不忘村上的老邻居,逢年过节,经常派子女到我们村上走走,给年长者捎上点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