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江苏阜宁:天冷了,想到“耦车房”(王健)
2021-12-28 10:57:00  来源:阜宁日报  

像我这样近六十岁盐阜地区农村人,多数人在青少年时代一到冬天,去的最多地方,恐怕就是“耦车房”。

听到“耦车房”三个字,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只看字,不读声音,估计又有不少人被搞糊涂了。

其实这“耦车房”的“耦”,说的就是“牛”。只不过对我们这里的人来讲,一直都是将“牛”读成“耦”的音。我直到今年才敢用“耦”来替代“牛”。去年“七一”支部党建活动,去射阳参观“廉政教育专线”,我对射阳的有关地名进行认真研究,搞清该县“耦耕镇”名称的来源。因为上世纪早期,沿海滩涂拓荒,用很多牛耕地,所以被称为“牛耕”,而用盐阜方言来讲,就变成了“耦耕”。再说,“耦”本来与耕田和耕牛的也有关联。正是从“耦耕”的写法中得到启发,我今天才敢将小时候生产队养牛的圈房“牛车房”,写成“耦车房”的。但到我们记事的时候,“牛车房”里只有牛而没有车了。

小时候的农村是完全高度的集体经济,粮草都是生产队按人口和工分分给各家各户的,缺吃少穿、缺草断烧是经常有的事。那时候农村普遍没有用电,冬天如果想取暖,则完全要靠草烘火。

但那时谁家舍得用烧火做饭的柴草来烘火取暖呢,所以一到冬天,我们这些孩子争着到家里草灶后“锅门口”。这里有稻草、麦秸等柴草,有灶膛的余热,甚至还有小狗小猫也挤到这里,所以很暖和。但一家那么多孩子,而且灶膛也不是老有余热的,所以我们男孩子都会去生产队的“耦车房”御寒。说真的,小时候的大冷天,我很希望就住在生产队的“耦车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耕牛是最大的农具,每个生产队都有十来头耕牛,都被视为最大的宝贝。那个时候农村能牵牛耕地的,都是既有技艺,又有政治本色的贫农、下中农出身的农民。而负责养牛的饲养员,则更是要选厚道老实、吃苦耐劳的老贫农、老党员。一到冬天,虽然地里农活少,耕牛不用多劳动了,但经过春、夏、秋和初冬辛劳的耕牛,仍然受到“疗养”式的照料,吃的一般是黄豆秸秆、山芋藤和夏秋时晒干的“浆草”,还每天加一些煮黄豆、煮玉米、煮山芋等“细料”。对耕牛住宿的“耦车房”,则更是讲究,宽宽大大的几间大通道房子,不漏雨、不透风,门窗都挂厚草帘子挡风。尤其为了给耕牛取暖,“耦车房”几乎是时时都在烘火。因为是生产队集体的柴草,用起来不心疼,而且都是喂牛的定选的黄豆秸秆烘火,烟很少,发热量高。加之耕牛本身挤在一起如同抱团取暖,所以“耦车房”里相当暖和。当室外西北风呼啸,甚至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时候,这里还是暖洋洋的。另外,因为生产队干部也常在这里开会听广播,所以我们生产队的有线广播喇叭最早就是装在“耦车房”的,这里的文化生活又比较丰富,经常听到新闻广播和样板戏。

我记得那时去“耦车房”御寒的,几乎全是老头子和男孩子,很少看见女人去过,可能女性天生不怕冷或其它什么原因的。村庄有些老人几乎天一亮就到这里,晚上很晚了可能要到半夜才回家,除了回家吃饭,都在这里。老人们在这里除了烘火,就是围着大火盆脱掉衣服捉虱子。捉到虱子扔到火盆中,还能听到虱子被炸裂的声音。当然,这些老人也常常会讲起从前的经历,讲讲他们听过的故事。

虽然说当时烘火全是优质的秸秆,产生的烟灰不多,但总还是有烟的,我们这些孩子常常被熏呛得跑到屋外来,但那些老人顶多咳嗽几声和流点眼泪就没事了。更奇怪的是,我从未发现那些耕牛被烟呛咳嗽过。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责任制以后,耕牛被分给有关农户了,尤其拖拉机、柴油机等农机被广泛应用以后,耕牛很快退出了舞台,“耦车房”当然就仅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