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市建湖县教育局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原则,在拓展阵地、创新载体、深化内涵上下功夫,以德育引航学生成长之路,关注心理健康呵护学生心灵成长,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生动开展、特色鲜明。
优化管理机制。县教育局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当作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来抓,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方略,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体系,形成了以党、政、工、团(队)和班主任、思政(道法)课教师为主,法治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为辅,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统一,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审美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
守护精神家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汲取“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分学段提出德育目标:学前教育抓养性,奠定优美人格;小学教育抓养正,陶冶智慧情操;初中教育抓养志,树立理想抱负;高职中教育抓养德,培育真实生命。注重传承创新,突出思想引领,强化实践育人,将红色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地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构建形成了“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各学校均评聘了学校法制副校长,开设法制教育课,使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在入学、入队、毕业及成人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使礼节礼仪成为涵养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把对未成年人的内在要求融入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启动文明校园创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各级各类学校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高地。
重视心理健康。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人子女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发展特殊教育,关注孤贫残疾儿童,让所有未成年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为未成年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以乡镇、各部门为主体的行政管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关爱网络。党员教师和志愿者结对帮扶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辅导人、品行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上门呵护”“谈心呵护”“电话呵护”“书信呵护”,防范和纠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杜绝违法犯罪,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各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珍爱生命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并对存有心理障碍疾病的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疏导,有效预防和干预各类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兴趣照亮梦想。为促进校外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解决校外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让广大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益普惠的优质校外教育服务,2018年,建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县城十个校区成立了分中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各个校区签订“宫校共建”合作协议书。按照主题突出、功能健全、场地专用、特色明显等原则,正常开展宫校共建活动。2020年,全县各镇区学校也相继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5万余名学生参与活动,共设立舞蹈、声乐、书画、棋类、科技制作等20多个学生社团,极大丰富全县青少年课余生活。目前,“宫校共建”工作已成为建湖县校外教育的一项阳光工程、惠民工程、示范工程、品牌工程。
实践引领成长。遵循“活动育人”的规律,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中得到锻炼、明白道理、形成思想、内化品格。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的节日”红领巾引领我们前进”“学雷锋志愿活动”“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少先队组织开展“文明,从餐桌开始”“我为妈妈捶捶背”“森林防火,从我做起”“伸伸手”“弯弯腰”“我为地球添份绿”“说轻轻话、走轻轻路、做文明人”等活动,增强德育的生动性与吸引力。
(盐城市建湖县教育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