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射阳县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距离优质均衡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针对该县教育事业存在的城乡教育“落差”加大、队伍管理“三权分治”、集团办学“名”大于“实”等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统筹谋划,坚定城乡校际均衡发展“风向标”。按照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地域需求,进一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全县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县城新建学校建设步伐,提供足够学位供给。强化依规办学意识,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启动新建规模小区配建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工作,严格执行省定标准,推进新建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分布情况,整合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农村寄宿制学校,并且在经费、教学设备、项目建设上予以充分支持,足额保障办学需要。参照省定标准和周边县区情况,适时提高省优公办园、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条件均衡,形成均衡协调、供给充分的教育新布局。
二、打破壁垒,引入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活水源”。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力度,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完善编内教师招聘、直接面试方式,通过校园招聘,加大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教育人才招聘力度。严格编外人员聘用管理,根据学校和教育部门申请,由编制部门下达编外聘用教师和用工计划,县人社、教育部门组织招聘,并纳入合同管理。完善教职工待岗、转岗和退出制度,让教师队伍这潭水成为源头活水。
三、组团发展,擦亮“学在射阳”优质教育金招牌。充分借鉴省市内外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的成功经验,推动集团办学深度融合,实行办学管理、教师流动、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的、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办学。针对“城乡差异”和“择校热”问题,探索以九年一贯制、名校托管等集群运行机制和联动模式,切实解决择校热、大校额问题,让该县真正实现全县教育优质均衡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