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婚车不超6辆,婚宴每桌300到400元,非亲属随礼不超200元……”5月2日,徐州沛县龙固镇焦刘村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村民李双喜的女儿出嫁了。亲朋好友们围聚在张贴的“村规民约”前,纷纷点头称赞。
李双喜回忆起婚礼筹备过程,感慨万千:“当时,我和亲家一合计,坚决让女儿婚礼按村规民约办。当天来喝喜酒的都是客,一视同仁,坐席不分干部群众。”
婚礼现场,没有奢华排场,没有昂贵烟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见证美好时刻。村民李从峰在一旁笑着说:“像老李嫁女这样的场景,这些年龙固各村社区随处可见,大家都说移风易俗带来了新气象。”
李双喜说,在筹备女儿婚礼前,他本来就想按照村规民约举办,但是几位外地亲戚说孩子很优秀,不风光举办婚礼让大家脸上都没面子。
李双喜也曾犹豫过,觉得不给女儿风光办婚礼怕说不过去。焦刘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杨乾坤得知后,与村党支部书记张守明前往劝说。
杨乾坤给李双喜算经济账,指出大操大办花费高;张守明则以焦刘村移风易俗实例劝解。李双喜又怕女婿有意见。他们就找到李双喜女儿女婿,没想到这对新人十分通情达理,当即同意听父亲的话,按村规民约办婚礼,亲戚们也大力支持。
龙固镇地处江苏和山东的省际交界处。多年前,和国内部分农村地区一样,陈规陋习让婚丧嫁娶成了乡亲们“甜蜜的负担”,不少家庭为此苦不堪言。
10年前,焦刘村的朱先生结婚,媳妇是邻村的。两人青梅竹马,高中毕业后一同外出打工,返回家乡创业。谈婚论嫁时,女方父母提出按当时盛行的“万紫千红一片绿”和“一动不动”收彩礼。
“万紫千红一片绿”彩礼组合中,“万紫”为5万元、“千红”为10万元、“一片绿”至少5000元,总金额最低15.5万元,加上购买礼品实际花费普遍达18-20万元。“一动不动”作为核心配套,“不动”要有一套城区房产(通常需男方全款购置),“一动”要有一辆家用轿车(新车市场价多在10万元以上)。
当时在沛县、丰县以及山东部分地区,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和钻戒还被列为强制附加项。
已是中年的朱先生无奈地说:“年轻人正是打拼的时候,结个婚太不容易了。当年我成家,为‘天价彩礼’背上的债务好几年才还清。”
“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的天价彩礼,不仅让男方家庭背负沉重债务,婚礼上,迎亲婚车动辄十几辆,婚宴酒席的铺张浪费,丧事的大操大办,纸扎泛滥,宴请不断,让村民不堪重负。
这些陋习不仅给村民带来巨大经济压力,还助长了攀比之风。朱先生坦言:“其实多年前,真正打心底想收高价彩礼、讲排场的家庭是少数,但为了面子,很多家庭不得不跟风。”
近年来,龙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尚工作。目前,龙固镇成立了24支红白理事会,推选德高望重的乡贤担任会长。这些会长和理事会成员凭借自身威望与丰富经验,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彻底禁止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各村社区通过村民代表协商,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民俗俭办、习俗不办”写入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办理标准,办多少桌、用什么酒、上几盘菜,都白纸黑字贴在墙上。谁家办酒席,社区党风监督员全程监督,引导大家自觉遵守新规。
三里社区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李军介绍:“为制止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倡导节俭新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印发了《三里社区对婚、丧、嫁、娶实施细则征求意向书》,制定出台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细则,规范和加强‘大老执’执事管理。”
在三里社区,每年都会修订村规民约。修订时,先召开村民代表会,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收集整理后再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表决。表决通过后,移风易俗领导小组、红白理事会成员将村规民约发放到每家每户,并耐心讲解政策。
初夏时节,龙固镇沙河公园百姓大舞台热闹非凡,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轮番上演,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近年来,龙固镇党委、政府开展文艺演出进村居“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活动,将23个村(社区)分为6个片区和2个工业园区开展巡演。各村社区围绕接边村人居环境改善、姚楼河生态治理、民族融合发展、农房改善、全民阅读、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文化惠企等主题,至少准备1个节目。
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每台晚会的节目基本都是龙固当地老百姓自编自演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台上演员激情投入,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龙固镇宣传办工作人员徐安巧介绍:“为让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提前制定夜间活动清单,排定节目时间表,并通过户外电子屏等方式宣传,提升老百姓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我们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正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大众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上下贯通、横向联动,让文明实践在基层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龙固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周振表示,如今在龙固,不浪费、不攀比,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成为龙固镇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的亮丽风景。
文明的种子在贴心服务的润物无声中发芽。在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共同作用下,龙固镇的移风易俗工作正扎实推进,曾经困扰村民的陈规陋习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和谐、节俭的新生活。
龙固镇党委书记梁清说:“移风易俗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龙固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考核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打造更加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新风貌。”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龙 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