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逾七旬的农村老奶奶,四十年坚持手工做布鞋,她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撑起了一个家,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她就是射阳县海通镇中尖居委会四组的王树芳。
王树芳是海通镇通兴居委会人,年轻时学上了缝纫手艺。1970年,和本镇中尖大队四队青年吉文忠结了婚。但因家庭原因,王树芳的家庭负担很重。1976年,吉文忠结扎时落下了后遗症,不能从事繁重的农田劳动。面对家庭贫困的状况,王树芳没有退缩。在劳动之余,她开始做布鞋,先是供应全家人穿,后来亲戚、邻居也请她做鞋子。看到自己做的鞋子很多人喜欢穿,她萌生了做鞋子卖的念头。因此,她从一个亲戚家里低价买回来一台旧缝纫机,利用晚上时间和农闲时节做鞋子。当她将做好的鞋子拿到集市上卖时,成了人们的抢手货,尤其是中老年,穿不惯皮鞋,穿布鞋透气、柔软、舒适、养脚,而且价格便宜,每双只卖10元钱。
王树芳做鞋子卖的消息传出后,周围群众纷纷前来购买,有的人买不到就预约。看到自己做的鞋子有销路,王树芳做鞋子的劲头更足了,她白天到农田里干活,晚上则一门心思做鞋子,时常做到深更半夜,熬通宵做鞋子也是常有的事。
晚上再做鞋子很辛苦,但她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不叫一声苦。她培养教育孩子从不娇惯她们。大女儿吉梅从8岁起就烧茶煮饭,三个女儿穿衣服也是老大穿过给老二穿,老二穿过给老三穿。平时教育她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教她们先把家务事做好后再做作业。在女儿们读大学几年里,王树芳白天劳动晚上做鞋子,每年要做到700多双,手上都磨起了老茧,收入7000多块钱都用在女儿们读书上。
三个女儿相继成家后,王树芳夫妇俩的负担轻了,但她做鞋子的老本行还没撂。随着土地流转,农田劳动减轻了,做鞋子的时间更充足。由于年龄的上升,王树芳晚上做鞋子时眼睛有点模糊,于是她就利用白天时间做鞋子,每天坚持做两双。前几年她骑自行车驮着鞋子到耦耕、海通、鲤鱼港等地集市上卖,每双鞋子只卖15元。2015年,王树芳又学开电瓶车,现在卖鞋子就用电瓶三轮车到每个集市上。王树芳的儿女们对他们很孝顺,多次劝她歇息。
五年前,王树芳的老伴患胃癌,经手术治疗,身体恢复尚可,但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王树芳在服侍老伴的同时,仍坚持做鞋子。这位七旬老人对自己的辛勤付出很自豪,对自己的生活很自足。她用一针一线织就晚年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