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阳县,探空人早晚准时放球的画面,从1959年至今已延续了六十个年头。
1980年之前,该县探空站环境艰苦、条件简陋、设备稀缺,探空测风记录完全依靠人工处理,计算工具也只有算盘和一把计算尺,采集到的气象资料以电码形式发回地面,常常需要探空员聚精会神地连续收听记录一个多小时,场景仿佛谍战片。
1980年之后,探空仪、测风观测设备、计算工具、数据传输手段不断变迁,GFE(L)Ⅰ型二次测风雷达、高性能电脑、GTS1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等观测装备相继投入使用,在探空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该县探空站的业务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263个百班无错情、57个250班无错情、3个省级气象观测网络业务先进个人等骄人成绩。
在这个砥砺奋进的集体中,马艳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自1992年以来,她一干就是28年。
当年,马艳秋的高考成绩很出色,又以理科见长,但她报考了一个冷门专业——兰州大学气象专业,在江苏只招收一个名额,马艳秋幸运地被录取了。自此,她与气象学结下不解之缘。气象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需要每天与温度、湿度、蒸发量、降水量、目测云系等一系列数据打交道,早晚放气球,靠气球把仪器带到高空,越是碰到极端天气越需要长时间在室外观测数据。
作为气象部门的前沿,为了不受城市“孤岛效应”的影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普适性,探空站一般都建在比较空旷、偏远的地方。这样的工作性质,一般人很难坚持下去,但马艳秋坚持了下来,而且干得很出色。如果说一开始选择气象专业是出于好奇,那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坚守和付出必定是出于热爱。唯有热爱方能抵御岁月漫长,马艳秋日复一日地践行、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我心归处是探空”。
每天翻看天气预报,是大多数人的日常习惯。但是动态的天气变化数据是如何得出的,鲜有人知。马艳秋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数据监测、获取,汇总处理上报之后用于国际交换。
探空站工作讲究时效性,由于信息发布必须整点准时,因而在发布时间之前需要将数据准备好,这其中有15分钟的数据监测需在室外完成。“平时倒还好,就怕极端天气。”马艳秋指着门口衣架上几件“随时待命”的雨衣说:“大风大雨天,我们就穿着这些雨衣打着手电出去工作。”天气晴好的时候也不见得诸事顺利,有时几分钟之内可以探测出的数据,由于追踪探空气球的雷达罢工,为保证时效性只能依靠经纬仪,而经纬仪这样的老设备只有马艳秋和部分轮班的老同志会熟练使用。每每这时候,马艳秋就开启“战斗”模式,一边马不停蹄修雷达一边精确操作经纬仪,等忙完才发现汗水已浸透衣背。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深入和普及,这一技术也将运用到探空系统中,预计使用后,高空观测定位会更准确,更有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希望那时候,探空工作能往前迈一大步。”
探空站工作是一项居于幕后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挽回的损失往往是数以亿计。以马艳秋为代表的探空人作为岁月静好的负重前行者,默默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我们应该做的。”这是马艳秋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是有记录以来平均梅雨量第二多的年份,出梅之后,还要监测变幻莫测的台风,“乘风破浪”已经成为马艳秋的日常。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马艳秋始终不忘为民代言。2019年,她与另一位盐城籍代表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共同提出《关于加强海上风电输电通道建设的建议》,为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言献策,该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