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射阳 > 正文
向“深蓝时代”进发 ———射阳县推动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0-11-25 08:28:00  来源:射阳日报  作者:周蓉蓉 张里 朱珠  

  海风习习,沙鸥点点。初冬的黄沙港国家级中心渔港愈加繁忙,来自全国各地的渔船停靠码头,或装卸货物,或进行物资补给;数十名扎着头巾的渔民席地而坐,或飞针走线,或打理渔网……不远处,等待装载生鲜的货车排起长龙。用不了多久,这些来自海洋馈赠的鲜美食材便会出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

  作为全国水产百强县,射阳县渔业经济总量长期位列江苏省前列、盐城市第一位。当前,该县正锚定打造“沿海百里渔业经济带”目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渔业科技含量,做足全产业链文章,着力构筑渔业转型发展新格局。

深挖资源禀赋 做活“渔业文章”

  天下渔场,鲜活射阳。想要坐稳水产供应市场的“江湖地位”,“鲜”“活”缺一不可。

  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年日照时数2409.6小时,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年降水量超1000毫米,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拥有全长103公里的自然海岸线,海域总面积2090平方公里,有黄沙港国家级中心渔港、新洋港国家二级渔港,以及双洋港、射阳港、奤套港、运粮河港等4个群众渔港。南北气候交融,海洋陆地相拥,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给我县带来巨大的生态渔业开发潜力,为做活“渔业文章”提供了重要前提。

  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40万亩,形成水产苗种、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渔用饲料、绳网机械加工等8大产业链条,“4大主导品种、4个亿元养殖产业、6大特色养殖基地”的水产养殖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3万亩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7万亩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10万亩异育银鲫高产高效养殖基地。淡水鱼混养总面积约15万亩,年总产值可达30亿元,和大丰、东台共同形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

  “仅2019年,我县就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2.5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2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6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渔业纯收入4000元,渔民人均收入3万元,全年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射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介绍。

优化产业结构 叫响“天下渔场”

  火遍全国的盒马鲜生超市里,只需几十元就能吃到来自四明镇的小龙虾。肉质紧实、口感鲜美的小龙虾之所以备受消费者青睐,与它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采用‘稻虾共养’的立体种养方式,不需要额外使用农药,既可以保障小龙虾的品质,又可以产出无公害稻米。”该镇维新村稻虾共养基地负责人伍伟杰告诉记者。

  从“南淡水、中渔港、北种业”的百里渔业经济带到今的“虾兵蟹将”也能顶起“半边天”,都是射阳县大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县像四明维新村稻虾共养基地这样采用“稻+渔”模式的千亩连片复合种养基地共有10个,总面积达5.6万亩。

  调整产业结构离不开科技支撑。该县成功“牵手”16家大院大所,分别对河蟹、海蜇、黄颡鱼、南美白对虾进行会选育或繁育。其中,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杂交黄颡鱼技术攻关,“黄优1号”黄颡鱼新品种通过农业部水产原良种委员会认定,成为盐城历史上首例水产新品种;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使该县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产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被授予“中国蟹苗之乡”称号。目前,该县沿海生态育苗面积已达3.5万亩,育苗企业110多家,供应全国七成的蟹苗,“射阳大闸蟹苗”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为拓展渔业发展前景,该县不断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全力推进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

  已经成功跻身“国家队”,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盐城怡美食品公司生产的黄鱼、毛扣鱼、鱼丸等鱼制品被评为“长三角地区名优产品”。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2.04亿元,创汇3000万美元。此外,该县孝丰集团等4家单位通过省级水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还创成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

做大做强渔港迈步“深蓝时代”

  向海而兴,迈向深蓝。潮涨潮落会有时,但向海之人从未止步。10月22日召开的全市渔港渔业发展推进会提出,渔港渔业是沿海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渔港兴则渔业兴。射阳县充分挖掘渔港风情、渔村面貌、渔城景观、渔民风俗等资源禀赋,按照“一心一带三轴四廊四片区”的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提升渔港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规划建设小镇入口景观、旅游一号线湿地驿站、渔港码头等特色景点,形成“食、宿、行、游、购、娱”六大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着力构建起具有渔港特色、集产业链投资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发展生态圈。“幸福1号”轮船地标、充满文化韵味的渔韵公园、繁忙的渔港码头、设施完备的渔港风情广场、人头攒动的海鲜大卖场、功能齐全的现代渔业服务中心……如今的“泊心黄沙港”正实现美丽蝶变。

  “目前,中心渔港一期工程1200米码头岸线平台、二期工程700米码头岸线已经建成,码头泊位数量增加,降低了渔民装卸成本。”黄沙港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去年入港渔船就达500多艘,海洋捕捞到港交易量达20万吨,交易额20亿元,全镇1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为居民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随着配套设施的同步完善,将吸引更多的外籍渔船在此卸鱼、交易、停泊、补给,推动该县渔业经济稳步迈向“深蓝时代”。

责编:盐城射阳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