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生活以痛相吻,她却报之以歌 陶为玲:天生一副热心肠
2021-05-19 10:10:00  来源:扬州网  

“凡人”小传

陶为玲,祖籍苏州,1968年出生于扬州一户工人家庭。从小,父母教她脚踏实地做人,凡事要有爱心,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拉一把,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习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些年,她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收获数不尽的感人故事和惊喜,也收获了信任、感动与温暖。

“凡人”自述

我是一位公益人,性格活泼开朗,从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我父亲是个工人,母亲从小因体弱多病被弃,后被儿童福利院收养,这才得到了暖心周到的照顾。

从我懂事那刻起,母亲就讲述她的经历和遭遇给我听,想到福利院工作人员对她的关心和帮助,我就特别感动,相信人间处处有真情。因此,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生活,小时候看到邻居老太瘫痪在床,身边没有亲人照顾,感觉特别心疼,每天放学后坚持陪她聊天,帮她解决大小便等生活上的问题。

长大后,我关注着身边的弱势群体,只要有能力,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这些年,我加入了志愿组织,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共同出力,结对帮扶,生活充满意义。

“韭菜炒蛋、蟹黄豆腐、莴苣炒肉,再配个萝卜汤,三菜一汤,看着就很美味……”5月15日上午,记者路过立新路5号住宅房,闻到一阵扑鼻香味。一早,扬州星火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陶为玲就带着一群志愿者忙做“爱心便当”。每个周末,他们都要起早买菜做饭,给常年结对帮扶的空巢、孤寡老人送去。

说到陶为玲,熟悉她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用“热情”“贴心”“善良”来形容她。今年53岁的她,从小就有一副热心肠,这些年她在公益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用爱温暖身边每一个人。

年仅7岁的她已是小大人

服侍五保户老太

“对我来说,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公益日’,每天帮助有需要的人,我觉得很开心……”当记者见到陶为玲时,她感慨道,这些年她每天都走在公益路上,觉得生活充满了意义。在她看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已成为生活“常态”。

陶为玲从小就热心公益,她出生在扬州老城区, “过去和爸妈住在朝阳巷4号,也就是今天的旌忠寺一带,儿时的经历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陶为玲回忆,朝阳巷4号当时住着8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五保户,名叫周兰,是位孤苦的老太。周兰一直独居在简陋的房子里,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最后瘫在床上,生活失去了自理能力。陶为玲顿生怜悯之心。

当时年仅7岁的陶为玲,正在上幼儿园。放学回家后,她都会走周兰家门口看一下。“老太有好几次把大小便拉到了床上,我会去帮她清理。”陶为玲还记得,周兰的床很高,当时个头矮小的她,唯有悄悄关上房门,脚踩着小板凳站起来为她清理。陶为玲说,她前后服侍老太有7个多月,后来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周兰的情况,在征求老太意见后将她送到了敬老院。在敬老院期间,周兰还想着陶为玲的好,陶为玲也牵挂着老人,有好几次她都跟随居委会人员上敬老院看望周兰。

“这是我公益路上的初次经历,也成为日后鞭策我继续助人的动力。”陶为玲说,学生时代她还积极参加居委会组织的“送肥下乡”的活动,帮助拾麦穗交给生产队,响应“珍惜粮食”的号召。

儿子出生后脑瘫

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她

陶为玲大专毕业后,从事销售职业。工作之余,她也关注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陶为玲有一儿一女,刚好凑成一个“好”字。无奈的是,儿子出生后因严重缺氧而患上脑瘫,后来,陶为玲的母亲又患上了静脉性中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为了照顾儿子和母亲,陶为玲只好暂时放下公益的目标与梦想。

母亲瘫痪期间,陶为玲每天守在她身边,照顾生活起居。“看到妈妈我就想到了周兰老太,她们常年瘫在床上,内心是孤单寂寞的,需要关爱与帮助。”陶为玲说,每天她陪母亲聊天,经常找些愉快轻松的话题,使她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此外,陶为玲还和丈夫一起照顾残疾儿子,帮助他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脑瘫儿不可能像常人一样正常生活,但我们不能放弃他,我们需要用耐心与爱心呵护他,让他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陶为玲说,她没有因儿子的残疾而怨天尤人,而是将此作为上苍对她的考验。如今,儿子已经30岁,家里开了个小店,他平时帮着家人看店,渐渐找到了生活的价值。

爱心义卖筹租金

为盲人打造温馨之“家”

2012年,眼看着儿子和母亲生活渐渐稳定下来,陶为玲又重新走上了公益之路。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她在帮扶困难群体过程中,认识了一些残疾人,她和团队中的志愿者经过商量后,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团队效应”,每次有活动,都安排志愿者把他们接过来,共同分享活动的喜悦。

“你看!立新路5号这处房子就是我们和房东租下来的,现在是助盲爱心基地,供盲人平时聚会和活动所用。”陶为玲向记者介绍,这处爱心基地虽然空间不大,但用途广泛。每周一上午,他们都会举行合唱活动,由志愿者将结对帮扶的盲人接过来,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练练嗓门,谈谈心事,一个上午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练完歌后,他们又负责将盲人送回家,保证他们安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最近他们都在练红歌,唱得呱呱叫!”陶为玲笑着说。

这几年,陶为玲和志愿者们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时,也遇到了一些年轻的盲人,他们大多后天因视网膜脱落等原因,失去了光明。“那么年轻就看不到社会的美好,我们感觉蛮心酸的。有的年轻盲人因此没有工作。”说到这里,陶为玲眼眶内闪过一丝泪花。他们为此专门布置了一间房间,请来专业的推拿按摩师傅,请他们教年轻盲人推拿技艺,这也相当于让盲人掌握了一项谋生技能,为日后工作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和基础。

记者发现,客厅里放着一箱箱咸鸭蛋,旁边还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爱心义卖。陶为玲说,他们组织爱心义卖是为了筹钱付房租。“这样房租筹集到了,盲人朋友们也有自己的幸福家园,挺好!”

带动身边朋友做公益

团队越来越壮大

陶为玲白天忙公益,晚上还加入了水兵舞俱乐部团队,教队员们跳水兵舞。“我年轻时就喜欢跳舞,可能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习起来特别快。”陶为玲说,她也是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在跳舞期间认识了很多朋友,有的朋友学习舞蹈较慢,她便帮着老师耐心教学。

“这些朋友通过朋友圈知道我平时热衷公益,也提出加入到志愿团队中。”陶为玲说,这几年,她所在的星火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壮大,每到重大节日,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烹制爱心便当,邀请空巢、孤寡老人品尝,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还送餐上门,让老人内心感觉暖暖的。

记者 周阳

对话

与受助人群在一起 我的内心得到宽慰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公益的?

陶为玲:做公益要有颗善心,秉公益之心、行慈善之举,让生活充满更多温情。做公益要有耐心,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早了解困难人群的需求,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服务。做公益还要有长远的规划,坚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力量,不要让善念流于一时的冲动。

记者:您也曾遭遇生活磨难,那段日子怎么熬过来的?

陶为玲:说实话,儿子患脑瘫,母亲因病瘫痪在床,这两件事对我打击非常大,有段时间我心情极度郁闷。“我从小就热爱公益,从没做过违背良心的事,为啥上苍要这样对待我?”刚开始,我以这样一种心境生活着。有半个月时间,我不愿走出家门,也不愿与别人交流。后来,先生在身边鼓励我、开导我,他说,这是对家庭的考验,希望我不要被挫折打倒,勇敢面对一切。

接下来,我和先生就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照顾儿子和母亲的重担中,每天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闲暇时陪他们聊天,舒缓情绪。在与母亲聊天中,我了解到一个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的那种无助和痛苦,联想到之前服务过的老弱病残群体,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不仅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心灵也受到了创伤,需要更多精神上的关心与慰藉。

记者:是什么力量让您重返公益之路?

陶为玲:在照顾儿子和母亲期间,我有时也牵挂曾经被我帮助过的人,我想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其他志愿者关心照顾他们。我先生看出了我的心思,前几年母亲去世,儿子情况有所好转,先生鼓励我继续走上公益之路,因为他知道我有颗炽热的心,与受助人群融合在一起,内心才能得到宽慰。

除了家庭的力量外,这几年我身边多出了一批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我的带动下也加入到志愿团队的组织中,我们一起策划活动,一起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觉公益之路越走越远,队伍越来越壮大。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