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学校这一课 有“劳动”更有“教育”
2023-11-01 09:39:00  来源:扬州日报  

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清单”,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在扬州,各中小学正不断打破学校围墙、打通学科边界,探索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挖掘资源

开发特色课程

近日,汶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来到景区平山乡雷塘社区的田间地头,开展割稻劳动实践课,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他们看着金黄的稻穗,惊叹连连。

雷塘社区地处近郊,田块面积较小,不方便机械操作,水稻收割仍以人工为主。如今恰逢收割水稻的时节,在雷塘社区社工尹月婷下田示范后,学生们变得迫不及待起来,纷纷想要进行体验。胡晨昊同学第一个拿起镰刀,刚蹲下准备开工,社工阿姨就提醒他:要站着,弯腰割,才能使得上劲。

类似的场景在扬州各中小学里可不止一处。近日,江苏省仪征中学学生开展了一次“田间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会的成员们来到校园附近的劳动实践基地,与劳动指导老师热情交流,辨认作物、帮忙浇水、一同采摘丰收果实。同学们在田间挥洒劳动的汗水,体验真实的劳动情境,在思想上、品格上都得到了长久且深远的滋养。

近年来,各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严格落实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课程设置要求,打通“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界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内劳动教育专区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蔬菜、花卉、水稻种植、果木采摘、实践厨房等多样化劳动教育项目。各校结合区域特色,所打造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劳动实践专区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

融合实践

提升创新能力

寻桂花、绘桂花、制桂花……近日,高邮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以“最是桂来好个秋”为主题,深挖劳动资源,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立体化、跨学科的劳动实践课。

科学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桂花的品种、外形、用途、功效等方面的知识,还把观察到的桂花及其枝叶构造画下来,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揭开桂花的神秘面纱;语文课上,同学们以桂花为主题,阅读欣赏关于它的诗文,并进行了儿童诗的创作,一首首赞美自然的小诗在仿写与创写中诞生;音乐课上,老师教学生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丰富党史知识;劳动课上,同学们把桂花装进了香囊里、书签里、美食里,把秋天的馥郁芳香,统统装到校园里,也装到心里。“这种跨学科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对学科保持好奇,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提升综合素养,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该校负责人介绍。

在扬州,跨学科实践活动随处可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开展“田园课程”,在农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资料收集、农技员讲授、经验分享等形式,做好“自然笔记”,学会计算产量,将劳动技术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在劳动过程中,将劳动品质和生态保护、珍惜粮食等德育品质一起作为育人目标,让劳动实践和德性教育融合。

把更多自然知识、学科知识融入到劳动课程中,将农耕教育课程变得和生活息息相关。扬州各校深挖教学素材,立足“双减”大力推进各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同学们对知识的应用力和创新力。

家校联合

建立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堂课,更应贯联进人才培养全过程。近日,扬州市竹西小学一年级级部组织“竹娃们”开展为期一周的“从小爱劳动”教育活动。在学校,老师手把手带领孩子们打扫教室和包干区的卫生。“我们想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提升劳动能力的同时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该校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扬州多所学校把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规范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每学期我们都会结合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综合评价的一个维度,将具体劳动内容、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地记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汶河小学校长杨静表示,通过制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加强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参与感,从而推动劳动教育健康发展。记者 肖讷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