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个“碳管家”,管着城市能源和碳排放情况,还可以为接入平台企业精准画像,评估用能情况。
“碳管家”到底啥模样?如何“精打细算”?在国网镇江供电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记者一探“碳管家”的管理日常。
“碳管家”精打细算
电子屏幕上“电、煤、油、气”四类能源,以不同颜色的折线显示,时有波动,实时反映着企业的能耗数据。看似平平无奇的屏幕,实则是“隐藏款”,身怀多种“精打细算”技能。
“‘碳管家’其实是我们的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聚焦数据接入在线化与企业级下沉,助力镇江低碳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项目负责人姚鹏解释道,“碳平台”包含城市级和企业级2个层面,城市级平台侧重于服务政府监管与考核,企业级平台侧重于赋能企业生产低碳转型。
以城市级平台为例。平台包含碳排放分析与管理、重点项目碳评估、重点碳排放企业监管三大主要模块。其中,碳排放分析与管理模块构建碳全景、碳采集、碳核算、碳分析、碳对标考核等功能。
“碳全景用于展现能源碳全景、供给侧碳地图、消费侧碳指标,实现碳足迹追踪;碳采集用于维护城市、企业数据录入,实现数据质量监测与管控;碳核算以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为依据,帮助企业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碳分析从能源结构、产业、行业、碳汇多角度对碳指标进行分析,出具分析报告。”姚鹏说,借助碳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判断企业是“碳排平稳”“碳排下降”还是“碳排大户”,再结合生产经营状况,研判出碳排强度,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接入平台的企业已达438家,依托碳平台的数据和精准分析,实施科学合理的节能减碳措施。
“碳平台”优化升级
作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镇江以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平台升级为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生态云”,通过数据、业务、服务和资源整合,对重点污染企业及重要水体、山体和大气等实时在线监测。
近年来,镇江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目标,依托平台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并逐步完善碳排放管控体系,对占全市工业碳排放80%的48家重点碳排放企业,实施煤、电、油、气消耗及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在线监控和企业碳资产管理。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去年,市发改委会同镇江供电公司对碳平台进行了优化提升,使其成为打通碳排放数据壁垒、激活碳排放数据价值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平台。年底,镇江这一创新举措,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报道。
根据《镇江市“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未来,镇江将以能源消费端能耗数据为基础,融合贯穿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环节、全过程的数据流,构建镇江能源与碳管理大数据中心,全面感知能源流产生的碳周期数据,形成全市碳市场交易前端服务平台,支撑碳交易服务业务开展,实现碳资产管理,并将其打造成为“智慧镇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实施差别化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用能单位提供深入、全面、具体的用能情况分析,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系统等的应用提供科学引导。
“指挥棒”下沉企业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级平台正在同步推进。今年3月平台试点建设,预计9月份建成。
姚鹏介绍,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是率先接入“碳平台”的试点企业,目前企业内已构建平台感知网络,以及相应配套设施,实现了设备级用能数据实时采集,同时打通了相关模块,在线接入企业用煤数据。“平台深入车间、工段、设备,形成了数字孪生生产线,实时追踪、分析能源流、碳排流,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摸清家底,方能有的放矢调整用能结构。“能源循环利用后,厂内2座总装机量达26兆瓦的余热发电站,每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折算下来节能4.12万吨标准煤,扣除发电成本后,每年可节约电费0.67亿元。”企业负责人徐斌算了一笔账。
抽象的碳排放,变成了可观可感、可考核的“指挥棒”。2015年到2021年,镇江实施去产能项目167个,压减水泥产能超508万吨、钢铁产能超60万吨,淘汰电镀产能超10.4万吨、焦炭(碳素)产能超95万吨,累计关停化工企业500多家。本报记者 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