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泰州 > 正文
千年古城兴化的守望与新生
2025-02-24 10:11:00  来源:泰州日报  

金东门老街。 史道智 摄

十年磨一剑。

2024年12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兴化市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第4座、泰州市第1座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2015年初到2024年底,兴化走了10年的“申名”之路终于取得了成功。“何以兴化?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集中连片的历史建筑,风貌鲜明的传统村落、璀璨夺目的非遗特色,是兴化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基础,而‘水网垛城、文学之乡’的特质,更是兴化从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兴化市垛田研究会会长刘春龙说。

传承古城千年文脉

千年古城,文脉绵长。连日来,位于兴化市千垛镇的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火热推进。草堰港遗址距今约7200年,是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见证了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和社会面貌。

“兴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真是实至名归。”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说。

兴化是建在垛田之上的城市。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兴化垛田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近年来,兴化坚持挖掘、利用、保护独特的垛田文化,丰富兴化历史文化内涵,凝聚并丰富了“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城市精神。

在文学方面,从“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到当代全国第一个“中国小说之乡”、堪称典范的“中国文学之乡”,兴化一直致力于“文学之城”的打造。

里下河地区自古文风鼎盛,孕育出特有的文学生态。里下河文学从10多年前概念的提出,成长到今天,已成为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品牌。以里下河文学流派为代表的兴化文学现象引人瞩目,毕飞宇、王干、朱辉、庞余亮等兴化籍作家创作的作品,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当代文学大奖。

2011年,兴化市人民政府设立施耐庵文学奖。作为以“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命名的文学奖项,旨在鼓励当代汉语长篇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发展,推动汉语长篇叙事的创新与繁荣,进一步提升汉语长篇叙事作品的影响力。自设立以来,施耐庵文学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逐年提升,历届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品和获奖作者更是相继斩获全国性大奖。施耐庵文学奖得到海内外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茅奖风向标、影视富矿源”效应不断凸显。

不仅如此,兴化非遗极为丰富,拥有技艺精湛的竹泓木船制造技艺、形象生动的戴窑砖瓦雕刻技艺、古老智慧的木杆秤制作技艺……七千年的人类生存史及两千多年的人文开发史,孕育了兴化钟灵毓秀的古韵今风,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璀璨夺目的非遗特色,成为兴化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

逐梦十载实至名归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含金量极高的国字号荣誉,除了本身的底蕴外,还需要一整套高规格的工作机制推进。“2013年我们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2014年我们就成立了领导小组,双组长负责制,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兴化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高春丽告诉记者。

“近年来,兴化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通过规划引领、健全机制、强化保护、活化利用、群众参与等多措并举,持续做好名城保护传承工作,保护成果共建共享。”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邹中林介绍,2023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以后,兴化市进一步增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再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兴化明确名城保护工作具体实施单位、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用科学的统筹、规划建设与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全方位的保护和发展。该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19处,革命文物18处,已公布历史建筑110处。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2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片,为进一步踏上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路奠定基础。

古今辉映续写新篇

十年申报,一朝梦圆。如今,“鱼米之乡”兴化又增添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市委书记姜冬冬提出,要提升人文“三水”,推动以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为代表的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泰州人文“三水”中,兴化占据两席,该市将厚植“有文乃化”的风雅,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依托人文“三水”,建设文化强市。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申名”已经成功,但保护的脚步却一刻也没有停,如何推动名城在保护中利用也正在探索破题。属于兴化的新故事,正在续写。

沙沟古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近年来,兴化致力于推进文旅融合,策应构建兴化文化美誉度传播机制,加大专业化、立体化营销推广力度,重点打造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有机串联千垛花海提升“四季花海”品牌热度,进一步集聚人气、吸引客流。接下来将以“申名”成功为契机,把高标准推进东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和沙沟古镇“两街一镇”保护更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项目。

“古建筑修缮‘如旧’更要‘焕新’,要把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变成发展新业态的契机。”兴化文史专家郭保康认为,结合城市更新以“两街一镇”为重点,要深度挖掘和研究历史文化,再结合民生对历史街区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进行必需、必要的修缮,如从北宋的时思寺、南宋的四义楼、明代的土神祠、明代的文峰塔探寻金东门的形成历史,在银北门研究北闸桥遗址与南宋初期南北两塘邮驿及绍熙堰的关系,整修与完善北城墙及北城门等。除此之外,更要对文保单位、历史街区活化利用,要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专题博物馆或展馆,展示金东门中医药文化和状元文化、银北门水利文化和典当文化、沙沟镇的孝道文化和红色文化。

兴化市委书记陈锋剑表示,兴化将科学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的关系,守护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扎实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大文章”。“我们将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

“下一步,兴化将围绕放大国字号名片效应,以示范提升为路径,进一步涵养古城今韵之美,彰显名城底蕴,推进有机更新,致力古今辉映。”谈及未来,陈锋剑自信满满。他表示,兴化将致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的整体魅力与竞争力,为“强富美高”新泰州发展展现兴化担当。

记者 唐春杰 倪 婕

特约记者 史道智

通 讯 员 吴俊翔

责编:杨梦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