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光
南通爱心粥志愿者服务队合影
爱心粥志愿者为老人们服务
在南通,记者发现了一件新奇事:越来越多的人办生日宴,不去酒店,却安排在一家小小的爱心粥铺里。“拿出1000元钱,就能请500位老人喝爱心粥,过一个意义非凡的生日!”张志光说。
张志光,爱国拥军免费爱心粥铺主理人、南通爱国拥军爱心驿站站长。7年来,他带头端出“一碗爱心粥”,温暖了一座城,服务退役老兵、空巢老人等群体达60万人次。
不久前,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5年度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张志光代表江苏入选。
儿子婚礼上,他宣布捐出毕生积蓄
做一天好事很容易,但要坚持365天就很不容易。“起初我只是想捐钱捐物、访贫问苦,完全没想过要开一家粥铺!”张志光坦言道。
板寸头、身着标有“爱国拥军”“八一纪念”字样的绿T恤,张志光身上满满的军人味道。
1978年,18岁的张志光穿上了“国防绿”,当兵第二年就被选送到原济南陆军学院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军校毕业后,他在军区通信修理所,干得风生水起。
“如果不是生病,或许我会一直在部队!”让张志光深深抱憾的是,1982年,他确诊血管瘤,在经历两次手术治疗未果后,告别军营回地方,被分到南通市通州区电信局工作。此后又是2次手术,他只好办理了病退。
“一个35岁的年轻人,就因病退休了!”相比肉体上的痛,张志光心里的痛更加汹涌。看着镜子里颓废的自己,想想濒临崩溃的家人,张志光做出一个决定:“我要好好再活一次!”
张志光从一个家电修理铺起步,养过鸡喂过鱼,干过劳务中介,办过家政公司。他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小生意人,并没有很多钱!”但就是这个小生意人,办了一件大事:2014年,在儿子婚礼上,张志光上台宣布要把毕生积蓄50万元捐给社会。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那时,他被查出疑似膀胱癌,“这辈子还有什么事没做完呢?”
2015年7月,经南通市民政局批准,张志光捐资50万元,在市慈善总会名下设立“南通爱国拥军基金”。这是南通首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拥军基金,用来帮扶生活困难的老兵、军烈属等。
“没想到,老天爷又给我开了一扇窗。”张志光虚惊一场:医院复查,膀胱癌是误诊。
“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把伞!”张志光此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帮扶南通西藏民族中学2名贫困学生;帮助76名退役军人找到工作、走访慰问600多名参战老兵、每年帮扶100多名家庭困难的退役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
辛苦开粥铺,初衷是让老兵们吃好早餐
清晨6点,城市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中,而在南通开发区通盛花苑爱心粥铺里,已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张志光和志愿者们,麻利地摆碗筷、盛粥、把馒头和酱菜分发到老人们面前。
是一次和老兵的见面,促成了爱心粥铺的成立。张志光边忙边向记者介绍,2018年3月的一天,上午10点多,他去看望92岁抗战老兵魏益友,老人竟还没吃早餐。后来,他走访了一批老兵了解到,很多老兵都不吃早饭,有的是子女不在身旁,有的是年纪大了不想动,合到中午一块吃。这让张志光当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让这些老兵吃好早餐!”
一个朴素的想法,背后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开粥铺的钱在哪?谁来负责煮粥?场地哪里去找?张志光说,自己一点一点摸着石头过河,受过委屈,也吃了很多苦。
张志光从家里又拿了18万元,成立爱心粥基金。2018年4月,爱国拥军免费爱心粥铺开张。
说是粥铺,起初就是一个路边临时粥摊。他从批发市场买来一批折叠桌、塑料凳,一早在路边支出来,吃完收起来。那段时间,最让他心疼的是,遇上刮风下雨天气,老人们不能赶来,煮好的粥只好倒掉。“心疼粮食浪费,但老人的健康和安全更重要!”张志光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7年时间,爱心粥铺从1家发展到6家,从路边临时摊1.0版到帐篷2.0版再到窗明几净的门面房3.0版,条件慢慢好起来。
给老人煮粥,既要注重营养均衡,口感也要软烂香糯。为此,张志光拜“中国爱心粥店第一人”王全华为师,专门到河南等地学习。他还精挑细选各种杂粮配料,做到从周一到周日,7天的粥不重样,一年四季按照季节风味,做到营养均衡。
张志光还引进了“高科技”,斥资1万多元购买了全自动熬粥机。锅是分内外层的,外层是柴油,把机器插上电,油先烧热了,然后靠油温慢慢传导、把粥煨熟!“谁家里舍得花这么多钱买一口电饭锅呀?我舍得!”张志光骄傲地说。
一碗爱心粥里,还满满“煨”着时间的温度。
每天凌晨1点多,69岁的志愿者宋伟达起床准备食材。4至5点,住粥铺附近的志愿者陆续到岗。5点半,张志光到达粥铺。6点,粥铺准时开门……整个流程像钟表齿轮一样严丝合缝。这一碗爱心粥,一煮就是2000多天,累计服务超60万人次,没有发生一次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幸福的日子,打着灯笼也难找
“既然爱心粥铺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多开几家?”记者适时抛出了疑问。“要想多开,我们可以一口气开上十几二十家。但这样就没办法把控品质、保障老人们的健康了!”张志光这样回答。
“要多开粥铺,得先储备一批好店长!”张志光解释说:他不可能对6家粥铺事无巨细地管。每个爱心粥铺的支柱是店长:首先得是党员,觉悟高;最好是退役老兵,肯吃苦、长期奉献;还要会统筹管理……每个粥铺开业的时候,张志光都是把店长选了又选。
张志光很清楚,要开好粥铺,需要一批热心志愿者。2022年,他成立了南通爱国拥军爱心驿站,下设爱国拥军老兵驿站、退役军人服务大队、教育服务大队,组织开展爱国拥军志愿服务工作。在他的感召下,约有1万多人次志愿者参与到爱心粥铺的服务中。
志愿者当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不到10岁。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医生、律师、公务员等,甚至有不少在南通及上海工作学习的国际友人来帮忙……不同职业、不同方言、不同语言,都在一个小小爱心粥铺里交汇,在一声声问候、一次次服务,一张张笑脸中,氤氲、升腾,把一碗爱心粥“温养”成了南通志愿者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
如何把“一阵风”热情变成长效运行机制呢?记者看到,粥铺有“独门秘籍”。在每家爱心粥铺的墙上,都张贴一张“志愿者积分榜”。张志光说,粥铺将每小时志愿服务折算为10分“爱心值”,累积到一定数额,可兑换体检、理发等其他爱心服务。用自己今天的付出,兑换未来他人提供的服务。
每个爱心粥铺,少的服务几十人、多的100多人……如何让更多人吃上放心早餐?2023年,张志光在其中一家爱心粥铺旁开设了“拥军真爱”社区食堂,以成本价为退役军人、困难群众和周边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可口丰富的自助餐食,作为爱心粥项目的延伸与拓展。
在社区食堂的墙上,一张醒目的“光荣榜”映入眼帘,一笔笔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感人善举:“抗战老兵张鹤春捐款300元,张伊东捐款1000元……”张志光说,这些爱心捐款,会汇聚到当地的慈善总会,再变成一碗碗爱心粥的食材。
除了爱心人士自发捐款,如何撬动更多的人和组织加入进来,让爱心善举升华成一种爱心文化呢?从一次志愿者过生日掏钱请老人们喝粥的行动得到启发,张志光萌生促成更多人“施爱心生日粥”的想法。“捐款1000元,可以请500位老人喝一碗生日粥,大家一起唱生日歌,这多有意义呀!”张志光说。
一笔笔喜宴订单背后,情意满满。
9月1日,爱心粥铺的老人们,每人的粥碗旁,多了一只鸡蛋。“一位爱心人士捐款500元,请老人们吃鸡蛋。”
9月4日,抗战老兵金秀英90岁大寿,决定不办酒席,让儿子捐款1000元,请500位老兵和老人吃爱国拥军爱心粥。
9月22日,80岁的蔡松芬奶奶头戴生日皇冠,在百余位老人和志愿者的祝福声中吹灭生日蜡烛、唱生日歌。
……
爱心粥铺,带来的不仅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还切实助推了银发社交、社区基层治理。
通盛花苑是一个大型拆迁安置小区,居住的孤寡、独居老人多,过去矛盾也多。如今,党员干部齐上阵,把爱心粥铺变成了社区的“议事点”,给老人服务、陪老人喝粥,通过早餐会及时了解需求、解决问题。
爱心粥铺的功能再次拓展升级,周边增设了理发、义诊、心理咨询等功能的“暖心小木屋”,提供更多、更贴心的适老化服务,让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幸福。这个曾经治理难度很大的小区,如今成为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扑鼻而来的粥香、喜笑颜开的脸庞、温暖祥和的日子交织出幸福的味道。通盛花苑92岁的顾绍英老人说:“这样的幸福日子,打着灯笼也难找!” □ 本报记者 聂伟 通讯员 胡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