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连云港: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走上好路子
2020-12-17 07:52:00  来源:新华日报  

海州湾畔,涛声依旧,走进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韩口滨海特色渔村,映入眼帘的是黄墙红瓦的农家院落,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干净整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韩口滨海特色渔村一期农房改善项目已竣工,132户农户陆续搬进新家。

村庄换了模样,生活开启新章,但浓浓的海滨风情仍然流淌在村街村巷。连云港市主动对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全市改善农民群众住房4万余户,努力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走上好路子。

挖掘乡村特色,留住乡愁

“房子这么好、便民设施这么完善,一点不比城市小区差。”韩口滨海特色渔村村民小张说出心里话。村党总支书记尚庆富介绍,韩口渔港新村项目聚焦“有特色、有品位、记得住乡愁”这一定位,立足海洋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海滨特色、全面彰显渔村风貌,将农房改善与延续渔村文化脉络、优化渔业生产空间格局相结合,确定“河清海晏、村美人和、兴业富民”的改善目标。

充分吸纳群众意见,以尊重当地农村风俗习惯为前提,赣榆区注重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的新时代乡村。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特色来打造,充分利用小城镇镇区教育、文化、医疗、商贸配套条件好以及方便群众就业等有利因素,积极引导推动农村适宜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连云港市围绕让农民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目标,全面优化提升农房改善的人性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群众居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高起点规划,保证农房特色有深度,邀请省规划设计院、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挖掘海滨特色、提炼传统元素,对全市农房项目进行深度规划设计,使农房既有外在‘颜值’,更有内在品质,让人记得住乡愁。”连云港市农房办项目组杨晶晶介绍,所有项目按照“六通十有”标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老村庄公共服务的提升覆盖。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暖心房”,由政府兜底,对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户实现农房改善全覆盖,农民群众真正实现想改善、能改善、改得起。

房子怎么建,农民说了算

“刘园村新型社区建设真的好,从来没有想过能活得像现在这么舒心。”灌南县新安镇刘园社区居民、75岁的袁从昌老人由衷感叹。

刘园村新型社区建设331户,按照新中式风格设计,户型可以满足老年住户、单人住户、低收入农户等群体住房需求,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村支部书记刘祝贤介绍,新型社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除了监理单位,还由村民选出有威望、有经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成立群众监督组,进行全面监督,了解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村民代表每天都要到工地上看看施工进度,大家对这边房子建设都很满意。”65岁的村民孙志友告诉记者。

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中,连云港市始终把察民情、重民意、惠民生、遂民愿作为农房改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民情民意民愿贯穿农房改善全过程,不违背农民意愿、不代替农民决策、不损害农民利益,根据群众需求“量身定制”,实行“群众出卷、政府答卷”“群众点菜、政府做菜”“政府服务、群众监督”,确保让农民住得起新房、住得上好房。

连云港市通过问卷调查、进家入户、村民大会、座谈评议等形式,组织开展“一查三清”,对农民住房情况全面摸底调查,做到“农民意愿清、住房现状清、思路方法清”,让农民自主选择进城、入镇、留村。

产业融合,群众安居更乐业

在海州区江浦村东侧的海州智慧农业体验中心,村民张继梅正和其他几位工友忙着打理蛇瓜藤。“出门就能打工赚钱,都是因为政策好!”张继梅说。近几年村里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她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了,每年有固定一笔土地流转金。自己在家门口上班,老伴在镇上干临时工,两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生活越过越好。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连云港市新型农村社区最真实写照。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中,连云港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农房改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推动农房改善接地气、聚人气、旺财气,确保入住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有保障。

结合万企联万村、农村公共产权改革和公共空间治理,连云港市在农房改善时注重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镇区周边的向镇区集聚,园区周边的向园区集聚,景区附近的向景区集聚,因地制宜打造社区居民“10分钟就业圈”。突出做好培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就业、壮大园区产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培育电商产业引领农民创业就业三类产业发展模式。目前,61个在建农房项目实现村企联建、产业配套、龙头带动全覆盖。

“农房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农民群众建得起、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等多个方面同步谋划。”连云港市委副书记万闻华表示。这也成为连云港市新型农村社区最真实的写照。

本报记者 赵 芳 程长春 本报通讯员 广 华 茂 立 洪 旺 步 青 孙 荪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