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爆虾、土豆烧牛肉、白菜炖粉丝……19日中午10时许,南京玻纤院社区的时光食堂里,12盘热气腾腾的菜肴被摆上打餐台,有荤有素,色泽诱人。很快,第一拨客人陆续走进来。
“一份肉末豆角,再来个韭黄炒鸡蛋。”84岁的陈秀莲要了两个小荤,饭卡轻轻一碰,显示扣除10元。自打食堂开业,她每天早、午饭都在这解决,“味道好、分量足,吃一半带一半,晚上配个小米粥,好得很!”
近200平方米,共14套桌椅,一顿饭“翻台”3—4次。这间时光食堂采用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模式,由雨花台区民政局、赛虹桥街道、玻纤院社区及南京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四方共同打造,已成为玻纤院社区及周边居民小区的“老饭桌”。
从上世纪60年代的家委会,到90年代的居委会,再到2003年成立社区,玻纤院社区始终与玻纤院厂区为伴。这里常住人口约2800人,60周岁以上的超过800人,是典型的“老”社区。“吃饭就是刚需。此前社区助餐点由中心食堂配送盒饭,花样少、不热乎,老年人不爱吃。走家入户最常听到的就是,‘什么时候有个食堂就好了。’”玻纤院社区负责人宦娇娇说。
在民政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的部署下,雨花台区民政局于今年启动实施社区食堂项目,需求强烈且恰有空置载体的玻纤院社区成为首家试点。
7月选址落定,8月完成屋顶渗水维修和地下管网改造,9月底进场装修,10月下旬竣工验收……步调一再加快的同时,细节同样被重视。台阶旁改了坡道,卫生间装了扶手,墙面、桌角均是软包,还有防滑地坪、环保材料,甚至连座椅高度、灯光亮度和菜单字号都是为老年人“定制”。
“几乎是被‘催’出来的。他们天天来看,还跑到社区问,‘啥时候开’‘怎么吃’‘要不要充值’……”玻纤院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盼。
11月11日,时光食堂试运营首日,年逾八旬的蓝毓珑“试吃”过后,给远在国外的孩子们发去“测评报告”——“咸淡适中,营养均衡。我以后都在这吃,你们不要烦了。”蓝老独居在安德里30号家属区,做饭曾是最让她头疼的事,“菜场不远,但要穿过马路。买回来后又洗又切又炒,一顿吃不了多少,吃完还得收拾锅灶,很麻烦。”
蓝毓珑给记者算了笔账:当天她要了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的套餐,市场价为12元,但75岁以上老人,享受政府补贴后是8块5。“结算系统与南京市民卡结算中心联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在就餐时直接减免,实吃实减。”社区食堂工作人员介绍,这也确保财政资金精准投放、人头助餐补贴真正用于老年人。
把这件“食事”办到更多老年人心坎上。作为运营方的南京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跟社区一道做足功课。比如,在菜品设置上,尽量做到少盐少油和软烂;再如,将后场操作过程全部接入大厅显示屏,让他们吃得放心。与此同时,邀请就餐老年人扫码进群、畅所欲言。“牙口不好,米饭煮烂点”“辣椒少放,有点辣味就行”“腿脚不便,能不能送餐上门”……这些需求已逐一被满足。
两周来,每到中午用餐时间,时光食堂里熙攘又有序。11日卖出124份,13日不到12点全部售罄,15日卖出163份……还有老人一次性充值1000元。
敬老助老的“味道”从舌尖抵达心间。让社区有些意外的是,尽管提供免费送餐服务,更多老年人还是选择“堂食”。“都是老同事、老邻居,边吃边唠,人情味和饭菜味一样浓。”余秀华总是踩着饭点来“拼桌”。
一粥一饭,饱的是胃,暖的是心。时光食堂不光是提供一日三餐的点位,在用餐的空暇,还承载着老年人的休闲、康养、社交等需求。16日组织的健康行活动人气很高,社区临时增设20多把椅子,老人们认认真真听了一个多小时。从“幸福食光”延伸至“幸福晚年”,该食堂将按需开放下午时段和周末时间,与玻纤院社区老年大学联合推出“社区食堂+文化课堂”活动,成为社区为老服务的又一嵌入阵地。
因为花样繁多、卫生美味、价格实惠,附近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也纷纷来此就餐,成了老年人的“饭搭子”。运营时间也从中午12点半延长至1点半结束。最近,社区不少双职工家庭询问,“能否供应晚餐?下班后带着孩子一起来吃。”
在推进“双托双进”的努力中迈向“全龄友好”。赛虹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扩大优惠对象范围,除特定年龄段和五类老人优惠外,街道层面也考虑将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纳入服务范围,真正将这桩“食事”办好,让“美好食光”覆盖更多人。
□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钱前 薛梅 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