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建邺区兴隆街道奥体社区,总能看见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街头巷尾,构成一道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在这个中央文明办表彰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多年以来,“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风尚,早已在奥体社区生根发芽。居民们的闲暇时光,因参与志愿服务而丰富多彩;邻里关系,也因志愿服务更加融洽,彼此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幅由志愿服务作为底色的幸福小康画卷,正在奥体社区徐徐展开。
居民踊跃参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2020年6月13日,14:00—15:00,奥体北门向阳河,河道巡查,1小时”;
……
今年70岁的王永清是兴隆街道奥体社区居民,在他家,有一本特殊的“日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上面这些内容。“我平时有记账的习惯,每次做完志愿服务,都会顺手把服务的内容记录下来。”昨日上午,王永清一边对着“日记本”逐条讲述,一边告诉记者。拿起“日记本”粗略一算,仅今年,王永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长就已达200多个小时。
对王永清来说,志愿服务早已融入他的生活。“要是过上一段时间不做志愿服务,反而觉得不习惯。平安值勤、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平时社区哪里有志愿活动,我都会参加。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挺好。”王永清说。
吃过早饭,来到广场,伴着欢快的音乐,和社区舞蹈队的老朋友们一起练舞;结束后,再“组队”前往社区,有说有笑地参加志愿服务……这是奥体社区居民戴巧萍的日常,也是她眼里的“幸福小康生活”。戴巧萍所在的“奥之韵”舞蹈队,平时是舞蹈爱好者交流的平台,社区有志愿活动需要人手时,她们又集体戴上红袖标,活跃在志愿服务第一线。“在我们社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戴巧萍自豪地告诉记者。
“物质小康有了,精神小康也不能少”
奥体社区居民为何对志愿服务热情如此之高?在戴巧萍看来,这和多年来城市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分不开。
“在我们小时候,能吃饱饭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物质条件差,大家生活都很艰苦,自然也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做志愿服务。”说起这么多年来的变化,戴巧萍感受很深,“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日子越过越好,物质小康有了,精神小康也不能少,闲暇之余,都想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情,志愿服务自然而然就盛行起来了。”
“当时这里交通不便,环境脏乱,谁能想到,现在这里会变成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现代新城、志愿服务风靡的热土。”居民高庆斌是个老南京,据他回忆,10多年前他刚搬到奥体社区时,河西新城建设已经拉开,城市有了基本雏形,但人口却很稀少,文化配套设施也不足。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庆斌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服务,从此乐在其中。“通过志愿服务,大家逐渐熟络了起来,感觉曾经的熟人社会又回来了,这种幸福感和满足感都是实打实的。”高庆斌说。
打造“红立方”,志愿服务再升级
居民踊跃参与,活动层出不穷。从2007年奥体社区成立,到如今已注册“老党员老干部志愿宣讲团”“红袖标幸福都市服务团”等10支志愿服务团队1690名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40余场1万多人次,年志愿服务时间达1.9万多个小时,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奥体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令人瞩目。
在新的起点上,奥体社区的志愿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升级。“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多样性、个性化服务需求,克服社区服务‘人少事多力薄’等短板,奥体社区集聚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打造了‘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联盟。”奥体社区党委书记王元媛介绍。以联盟为聚合点,构建红色链接,“红立方”激活了辖区内每一个志愿服务细胞。社区居民有困难,可以在“红立方”提交“微心愿”,志愿者认领后,即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
“‘红立方’的成立,切实增强了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成效。近年来,社区民意调查满意率始终位居全区乃至全市前列,奥体新城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和谐文明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文明城市的进程也达到了新高度。”王元媛表示。
通讯员韦君宇
南报融媒体记者殷学兵钟太昌
记者手记
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上的小康,也是精神上的小康。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敦风化俗、成风化人,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有力抓手。
采访中,志愿者们年龄不同、性格不一,相同的却是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以及脸上的自豪与满足。奥体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全面幸福小康样板。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崇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奥体社区绘就的美好画卷,正是全面小康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