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下,精致的农家别墅前,75岁的叶树生悠闲地坐在竹林旁看着远方的离墨山。
到了饭点,叶树生会搭着村里的接送车去村食堂吃个饭,再和村里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打打牌、看看电影,最后去村卫生室量个血压,日子过得舒心舒坦。
“这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了。”从小就生活在善卷村的叶树生笑着对访客说。
离墨山下,国家4A级风景区善卷洞旁,这就是叶树生所在的村落——善卷村。
产业融合迸发活力 村民生活“富起来”
善卷村位于宜兴市张渚镇,这里青山环绕、山水相依,传统文脉深厚,文化遗存丰富。
改革开放前,善卷村因贫困而出名,流传着“有女不嫁善卷郎”的俗语。村民住着茅草房,年年要吃返销粮,路是泥巴路,灯是煤油灯,水是沟里水,天旱季节吃水也发愁。改革开放后,村党组织积极寻求工业发展之路,办起了轧石厂、石灰厂等村办企业,但由于缺少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在时好时坏中艰难前行。
1998年,李为清回到善卷村担任村支书,此时的村集体企业面临全面改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万元,“我回善卷村时,前任书记留下了一张蓝图,‘村前建工业区、村中建住宅区、村后建林果区、村四周是生态林保护区’,我要做的就是‘一张蓝图干到底’。”
说干就干,村党总支明确发展思路,坚持实业兴村,大力发展工业和民营经济,先后创办起两个占地360亩的村级工业集中区,以低门槛优条件鼓励支持本村乡土人才创业。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镇级、村级工业集中区进驻的近40家企业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还为村集体带来每年近300万元的固定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8万元。“村前建工业区”成为了现实。
随着村里土地承包户逐渐减少,村“两委”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把老百姓愿意放弃承包的土地收回来,“收回后我们做好两篇文章,一个是储备,另一个是招引有实力的公司来投资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既解决村民的出路问题,又使村里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还带来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李为清告诉记者。
依托善卷洞风景区的优势,善卷村在保护中开发,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使实体经济和乡村旅游新业态结合成为新优势。
生态宜居助老有方 民生福祉“厚起来”
走进善卷村,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农家别墅精巧别致,统一规划的菜地整齐而别有趣味,俨然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景象。
“一个农村如果不把生态宜居搞好,那么产业就兴旺不了。我们把村落建美了,让大家感受到住在农村跟住在城市没什么差别,那我们的乡土人才就能够留下来。”对于善卷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李为清按照善卷村发展蓝图中“村中建住宅区”的规划进行农房改善。
在农房改善方面,善卷村党总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力度,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积极引导农户参与“秀美庭院”创建。目前已有40%的农户通过危房改造住上了新楼房,50%多的农户翻新装修后改善了居住条件。
“以前家门口都是泥路,一到下雨天,到膝盖的雨靴都挡不住溅起的泥巴。现在好了,村里全都是柏油路,出门太方便了。”叶树生老人回忆起从前,连连感叹“党把我们群众放在心上”。近3年来,善卷村累计投入2000万元用于乡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不仅铺设柏油路,还在公共区域栽培绿植,实现生活污水统一纳管和垃圾集中清运,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
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保证后,如何把蛋糕切得更好?2017年,善卷村党总支在全市率先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全村100余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成为农村居家养老的成功样板。“我们给7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标准是10块钱一顿,老人只需出1块钱。这个事情做了3年了,我感觉是我做村书记20多年来最大的收获。不仅为老百姓做了实事,也让基层干部得到了锻炼。”李为清感慨道。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 基层党建“强起来”
2017年,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村里退休会计鲁宜君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开始为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做志愿服务。“我们每天都去做志愿服务,既可以为村里作出自己的贡献,每天和小姐妹在一起说说笑笑又很开心。”鲁宜君言语中充满着对家乡的自豪。
“村里的志愿者们很有奉献精神,我也以此来激励党员队伍,形成了良性循环。”李为清说,从“穷山村”到“明星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始终是善卷村的最大优势。
善卷村党总支通过开展党支部“标准+示范”创建,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由村党总支委员兼任各党支部书记,划分党员责任区,力促党员冲锋在前、示范在先。同时,善卷村积极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长效。善卷村在实践中探索出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2019年,善卷村党总支被省委评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奋进中的善卷村一直在路上,“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最美乡村”……这些荣誉见证了善卷村改头换面的变化,见证了善卷村党总支绘制的一张蓝图成为现实,也预示着更美丽、更富裕的前景。□ 本报记者 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