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有爱无碍 “轮椅作家”王忆的“探险之旅”
2021-12-04 09:10:00  来源:新华日报  

“淋过雨的我,想为你撑伞。”12月1日,“国际残疾人日”前两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残障作家王忆想自己出一趟门,开着她心爱的“小宝马”——电动轮椅“小电驴”,看看南京的街景和刷爆朋友圈的银杏叶,为很多像她一样渴望出门的残障朋友“探探路”。这一趟“有爱·无碍”的“探险之旅”,王忆和父亲遇到了“坎坷”,也感受到了温暖。

下午1:30

鼓楼区双门楼站乘公交

从王忆家的小区出门,是一条长长的斜坡,王忆熟练地开着“小宝马”向路口驶去。王忆的父亲王凤刚告诉记者,社区是王忆最熟悉的环境,她经常独自出门买水果,有时还会带上书和笔记本电脑,到家附近的咖啡馆写作。

王忆顺利来到巷子口的双门楼宾馆公交站,准备搭乘21路公交,但站台边缘是10厘米高的路牙,没有供轮椅下去的坡道。

从站台到公交车,短短的距离,健全人只需迈出轻松的几步,而轮椅上的王忆则要在父亲的帮助下,费力地从站台上颠簸着开下来,驶过一段机动车道,再停靠在21路公交车前门处。见王忆一行招手,司机立刻打开前门,并热心地下车协助记者和王凤刚一起将轮椅抬上车。这趟公交车尚未配备无障碍踏板。

上车后,乘客主动为她让出一条路,她将轮椅开至车厢后部宽大的区域,还有乘客询问她是否需要让座。

记者看到,车厢内没有设置专门停放轮椅和大件行李的无障碍区域。在古林公园站,众人合力帮助王忆下车,但又遭遇站台路牙上不去的问题。无奈,她只能在虎踞北路的机动车道上向前行驶,贴着路边绿化带,身边的车辆呼啸而过。为了安全,记者一直在外侧为王忆做好防护。

下午1:56

南京艺术学院东门打车

从古林公园站向南行驶100米,王忆在南京艺术学院东门找到安全地带,准备乘坐出租车。打开叫车软件,很快,车牌号为苏ADC2313的出租车就赶到定位地点。看到王忆乘坐轮椅,师傅没有犹豫,打开后备箱,示意轮椅可以放在里面。王凤刚蹲下将王忆抱起,再把她安置在后排座位。司机师傅和他一起,合力将电动轮椅折叠起来,放在后备箱中。

乘公交抬上抬下,王凤刚累得够呛。下一站体验地铁出行前,记者想找南京地铁志愿者帮忙。网上没有查到地铁站点的联系方式,记者以“市民”身份拨通南京“12345”政务热线。接线员立即记录下诉求,并在1分钟后答复:南京地铁安德门站已派出志愿者在站外等候,并提供了联系方式。

下午2:20

安德门站乘地铁

到达地铁安德门站,王忆再次遭遇路牙上不去、独自无法上人行道的问题。好在穿着绿背心的志愿者已在站外等候,王凤刚和志愿者合力将王忆抬上路牙。安德门站外有一条无障碍坡道,一路通到该站3号口。但是,坡道尽头两侧停满电动车,道路狭窄,轮椅通过时需特别小心。

有了志愿者指引,王忆顺利通过无障碍“绿色通道”进入,入口的宽度足以让轮椅进出自如。在1层站厅乘坐无障碍电梯时,志愿者指着电梯厢内的“无障碍特服”电话告诉王忆,残障人士可拨打这个电话求助,但每个站的电话都不一样。残疾人出行前,得预约才能获得志愿服务。

来到地下1层,又换乘一次无障碍电梯,王忆顺利来到地铁10号线站台。此时,下一趟列车还有2分钟到达,站内工作人员开始联系无障碍踏板。列车进站,两名工作人员也拎着踏板赶来,连接车厢和站台间的空隙,王忆乘着轮椅灵活地开进车厢。

列车从地下驶入地上,阳光照进车内,风景不断变换,王忆也一直侧着身子望向窗外。她告诉记者,上一次乘地铁,还是好几年前,她特别写了一首诗《开往春天的地铁》作纪念。

下午4:00,

银杏里街区赏银杏

从地铁元通站出站,一路都有地铁站工作人员指引。当王忆从无障碍电梯到达地面时,工作人员又特地赶来打开电梯门外的黄色围挡。出站后,黄色的临时隔板又将电梯口堵住。

此行最后一站,是王忆要求的“附加项目”——建邺区滨江公园旁的银杏里街区。

一场冷空气过后,天空明亮,空气清冽,银杏叶愈发金黄。银杏里街区一路平坦,开着心爱的“小宝马”,王忆徜徉在高大的行道树间,露出灿烂的笑容。摄像机定格了这份笑容,注脚就用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名——《冬日焰火》。

【王忆“体验手记”】

不得不说,如今社会公共环境和人们的尊重关怀,确实让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在外界环境中得到便利和优待。但是,一些地方仍有待改进完善,例如:公交站台的台阶问题,人行道的不通畅,地铁无障碍踏板能否及时对接;专用的残疾人电梯不好找,人货混运,使用前需要预约召唤等程序都太过繁琐;机场摆渡车不能上轮椅,乘坐飞机出行不便;时常想去的南京图书馆,有令残障人士望而生畏的阶梯……

幸好,有形的障碍会被无形的温暖化解。我真诚地呼吁和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残障人士出行遇到的坦途越来越多,坎坷越来越少!

【记者手记】

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江苏有479万残疾人,涉及1/5的家庭。“十三五”期间,全国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都开展了无障碍城市创建,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已有79.64%的出入口、51.56%的服务柜台、34.01%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截至目前,江苏共为4.3万户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十四五”期间,《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将制定实施,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全民行动的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研发。

随着无障碍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各项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设施越来越先进,但不少残疾人只要跨出家门,仍会感觉困难重重。有残障人士说:无障碍设施,往往“设计时必须有、运营时可以有、使用时常常没有”。一个不高的台阶、一个过窄的通道,一个被占用的出口,都可能导致“此路不通”。我们与文明的距离,往往只差“一厘米”。只有“备而有用”,细节无障碍,才能让这些花费大力气打造的无障碍设施发挥真正的价值。

不仅是“国际残疾人日”这一天,我们应该关注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运转。期盼每一天,街道、公交、地铁、剧场、图书馆里,残疾人都能畅行。

我们离残疾人越近,残疾人就离困难越远。

本报记者 唐悦 金亦炜

责编:唐韵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