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传播更新,让历史文化“日常化”
2022-04-21 08:02:00  来源:新华日报  

这两年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多个热门话题阅读量破亿,网络热度非常高。这么多部节目,创意层出不穷,几乎每一次都能给我们带来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实在很不容易。

传播的更新,在我看来是这档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河南卫视这个系列每一个节目,你会发现它的呈现是动态、活化的,而且它是叠加的呈现,《唐宫夜宴》没有仅仅停留在唐俑侍女装之上,节目中还呈现了很多传统名画,比如《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明皇幸蜀图》等等,节目中还出现了曲颈琵琶、筚篥竖箜篌、五弦琵琶、排箫等古典乐器,也出现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精品文物的身影。现在,通过各种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虚拟技术,让文物动起来,让文物活化还原了。这种再媒介化,甚至超出了文物原有的意义,很多观众看了之后觉得十分亲切。在我看来,这是“历史之物”与“媒介之物”叠加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种成功可谓是“适逢其时”。近年来国家文化政策有着鲜明的结构性导向。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热起来了,比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都引来了90后、00后的热追。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国风热”“国潮热”,他们在审美品位上也比较有追求,这样的传播语境为历史之物的“出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抓住短视频的流行趋势,也是这些节目的“出圈”特质。从最早的《唐宫夜宴》开始,一直到后面的“奇妙游”系列,其实都是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火起来的。很多研究发现,用竖屏的形式、五分钟左右的形式,是最容易被传播的。

艺术传播最重要的是艺术,而艺术重要的是什么?是形式。在河南卫视这些节目之中,我最喜欢的是《龙门金刚》,它的美感超出了我原有的想象,呈现出金刚怒目、法相庄严的阳刚之气。《洛神水赋》也非常漂亮,水下摄影充分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感传达出来了。从传统文化中爬梳内容并不难,但是怎样用好的创意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其实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传播特质是“日常化”。如今国潮文化深入到大众生活之中。我自己去玄武湖边散步,经常能看到盛装打扮的汉服爱好者。这样的日常化可以跟文化产业的其他层面连接起来,比如说博物馆景点打卡、博物馆文创、国风游戏等等,像河南博物馆的考古盲盒,就很受欢迎。如今,历史文化被重新建构,历史之物既是创意来源,同时又不是原有的历史语境中的物品了,它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嵌入和连接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化遗存的意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重新建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种新文化。

还有哪些力量推动了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的红火?我认为是河南卫视创作团队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相当熟悉,在捕捉当代青年心理上也非常成功。去年是《甄嬛传》播出十周年,我注意到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就回应了这股《甄嬛传》怀旧之风,他们弥补了《甄嬛传》电视剧中眉姐姐与温太医的遗憾,让他们终成眷属,完成了一场虚拟的“团圆”。节目组甚至还以这两个虚拟人物的小女儿作为串场人物,很多网友都发弹幕说“泪目”了。在某种程度上,河南卫视也将自己团队的IP与其他文化产品IP做了奇妙而成功的勾连。

一个节目要做好,应当发挥两种力量,除了制作团队的力量,另外一种就是受众的力量。河南卫视的成功,就在于将“电视”这种“老年媒介”成功地做出了青年受众喜欢的品位。现在网络上的历史文化爱好者非常多,当你的节目生产出来之后,它就变成了原材料,这些网友可以通过这个原材料进行二次生产,反馈给节目组,有一些up主还会提供一些新理念给生产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

通过传播的更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节目生产方与青年观众可以互相激发、互相砥砺。我觉得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契机,抓住这样的历史契机,能够推出一批经典的文化精品。朱丽丽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