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抗疫的你,汗水模糊了面屏却没喊累;正在病房的你,打针配药耐心又细致;正在手术的你,核对器械、送检标本不容分毫差错……无数个日夜四处奔波,千千万万名白衣天使汇聚成一幅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画面。
5月12日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新华日报健康传媒中心承办的“护士节:寻找最美的你”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截至目前,已有30多家医院参与活动,收到近500份作品。通过这些个人或是团队的护理故事,我们来听一听护士们的心声。
致敬抗疫一线的“大白”
“‘非典’发生时我还在上小学。转眼间我已是一名站在抗疫一线的护士了!”李佳倩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如今正积极投身抗疫。
还记得前一阵子倒春寒的时候核酸采样,李佳倩双手经过一次次涂抹消毒凝胶,寒风一吹就冷得僵硬了。但李佳倩不觉得苦,“因为这一身防护白,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大白’!”
在来稿中李佳倩提到,印象最深的是一位70岁老大爷说,作为党员志愿者,在这个年纪还能为国家做贡献,他很骄傲。20岁出头的大学生志愿者说,这是人生路上一段无比珍贵的历练。“从50后到00后,横跨了半个世纪,传承下去的是不变的勇气和担当。”李佳倩写道。
扫码核对信息、咽拭子标本采集、封管封箱、检验打包……李佳倩和队友们圆满完成一系列的采集工作。“踏上护士岗位已7年,有时候想怎样才算一名优秀的护士,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觉得我经受住了考验。”她在投稿中说。
苏州科技城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尹湘怡是团队的主心骨。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神经外科护士团队的“家长”。受疫情影响,从3月中旬至今她没回过家。为了让更多同事回归家庭,尹湘怡利用居住在医院的便利,几乎承包了整个月的值班工作。除此之外,尹湘怡还配合院感共同承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核酸采样培训,全身心投入到“大白生产线”的工作当中。
致敬守望相助的“逆行者”
疫情期间,连云港市中医院护理部援定点收治医院的“大白”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记者了解到,该院护理部组成的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病区,从建立制度、规范流程,到培训人员、开展中医药协同救治……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抗疫任务。
有一位奶奶是这个病区内年龄最大的患者,医疗队为此成立医疗护理24小时专人照护组,做好病情观察、安全防护、饮食调护、急救准备等工作。因年纪大,奶奶听力退化严重,加上队员们又身着防护服,交流有一定难度。队员们在沟通中一遍遍重复和提高音量,最终老奶奶情况稳定下来,并平安出院。
病区一名患者被烫伤,省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陈旭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为患者处理伤口,使得患者减轻疼痛、快速恢复。她为患者的皮肤管理保驾护航,还为穿戴防护用品的医务人员给出了专业、科学、实用的防护建议。
4月10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接上级通知,需组建一支医疗队支援苏州核酸采样工作。当晚11点,由51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队伍火速集结完毕,连夜出发前往苏州。原本计划在苏州执行一天采样任务即可返宁的大家,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天。
“20天来,我们感受着苏州人民对我们的热情,也觉得付出是值得的。”该院泌尿外科护士谭伟强在投稿中表示,虽然在苏州的日子很苦,但每天都很开心。“早出晚归,中间不能喝水和吃饭,但每天回来的路上笑声不断,我想一起努力奋斗的日子是最快乐的。”
致敬重症、急诊科的“暖男天使”
90后男护士徐天宇,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从事护理工作已有9年。徐天宇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像“奥特曼”一样帮助他人、拯救世界的英雄。“从事护理工作后,每一次帮助病人顺利康复,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
ICU里面对的大多是危重患者,徐天宇说,每当看见患者和家人急切期待的眼神,他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每天为卧床患者做恢复,除了常规治疗外,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擦洗身体。”监护、除颤、呼吸机辅助、吸痰、输液、导尿……每一次他都竭尽全力,用专业技术帮助患者转危为安。他在来稿中写道:“监护室里的工作,经常是超负荷的,加班也是常态。但对于我来说,只要有一份为生命而坚持的信念,我就会永不放弃。”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的张坤是医院急诊科的业务骨干。作为男护士,张坤基本承包了科室里的重活、累活。今年4月,因防疫需要,医院临时进行封闭管理,但急诊不能停诊。当时张坤正要下夜班,接到通知后他二话没说,穿好防护衣,带领3名护士坚守在急诊前线,接诊两名高危孕产妇顺利入院待产。他还是医院新冠疫苗注射医疗保障组的护理组长,从人员应急培训到药品器械准备、应急预案演练、流程细化,他都反复核查、监督落实。在他的尽心尽责下,团队成功保障新冠疫苗注射700多场。
“护理进入抢救室的患者,往往要面临病情复杂、变化快、时间紧迫、突发状况多等一系列挑战,但这也是最经常收获感动和成就的岗位。”张坤写道,“身为急诊科的护士,责任重大,一定要对得起一袭白衣。”
本报记者 王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