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鸭声一片
2022-09-07 08:15:00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生活富裕#

长云村,苏州昆山锦溪镇最北端一处美丽富饶的小乡村。村如其名,温润静好。

10年前,村里70%以上的劳动力选择去上海务工,原本肥沃的良田成片荒芜,“好田好景”的水乡沦落成无人管、无人赏的“空心村”。近年来,村里创新建设“合作农场”,树立起“种粮光荣,种粮致富”的新风尚。如今,长云村成为江苏省农业高效示范基地,村民纯收入从10年前的2万元增至4万多元,闯出了一条纯农业村的“逆袭之路”。

“新农人”:

新“稻”路带来“一田多收”

傍晚时分,晚霞映染,瞬间拉近了稻田与天空的距离。远处,云朵从橘色的霞光里浮现,近处,一群麻鸭从青青稻禾中探出脑袋。农田管理人员杨金毛来到稻田边,准时“发粮”。他一手拎着粮筒,一手撒出一把小麦,立刻引来一群麻鸭,“喳喳喳”扑棱翅膀,闻“香”而来,稻田里激起一片清凉的水花。

这是杨金毛辛勤耕作一天最享受的时刻。“稻田能养肥鸭子,鸭子也能治愈稻子。”他打开了话匣子,水稻田里养鸭子,等于“一田多收”。几年前,长云村开始尝试“稻鸭共作”的种养模式:鸭子属于杂食动物,除了每天吃一把“投喂”的小麦外,还会“自主”在稻田里找杂草和害虫吃,有它们的“帮忙”,稻子也不需要使用除草剂和农药了。而肉质紧实、饲料天然的麻鸭,能卖出一只近百元的好价钱。

生态、经济“两本账”,杨金毛怎么算都觉得“赚到了”:“全村2200亩地,每亩地能出700斤大米,好的时候,大米能卖到每斤4元多,每亩收成能有3000元左右。另外,每亩地投放15只鸭,按照每只100元的价格,每年养鸭又为村里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而且,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我们成功申请到品牌专利‘和美长云’,将村里的大米、农产品销往各地。”

田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的“和美长云”,近年来引来不少食客常来订购长云大米和麻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也让杨金毛有了新的期待,“如今食客成游客,但我还想游客能成‘回头客’。”他建议相关部门能指导村里培养、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团队”,全面规划、建设、运营长云“乡村游”项目,将其嵌入苏州、上海等城市的“全域游黄金线”之中。

村干部:

双腿带泥 寻到“富民密码”

“因为距离上海近,村民出去打工的多,村内2200亩耕地,一大半变成了鱼虾蟹塘,而且转租转包的情况很普遍。”长云村党总支书记於家金回忆,10年前,长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全镇各村中垫底,是昆山为数不多的“薄弱村”。

如何扭转这一落后局面?於家金上任后,把头等大事放在“重整土地”上。2012年起,村“两委”以退为进,3年内向近100多家养殖户和农业大户收回鱼塘和农田资源,对2200亩地实行统一管理。

为了激活“发展潜能”,找到“富民密码”,於家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一点一滴打基础,首先开展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全村进行土地平整、道路硬化、灌渠修筑、电灌站建设等,田容田貌“重焕新颜”;其次,紧盯生态,全村增加了彩色稻田、稻田养蟹养鸭生态共作、农耕文化体验、采摘观光等项目;此外,村“两委”带头下地,与村民们共同劳动、共商农事、共话家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发展农业快不了,但它会给每一个‘双脚带泥’的耕耘者以收获。”於家金笑言,自己最骄傲的一个身份其实是“农机手”。他从20岁开始种地,大半辈子都在田里。有时候,上午在田里挥锄,下午夹着文件袋去镇上开会,常常来不及换鞋,带着一脚泥踏进会议室。於家金深有感触道,激励村民投身农田,村干部的任何鼓劲引导都不如“带头干”,“我今年也60岁了,从早6点到晚6点下田,一点问题没有。”

“有想法、能干活”,提起於家金,村民们打心底里佩服和信任。近年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长云村的“合作农场”越来越红火,创新建立了“包工包产”的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包工定产,核算成本,超产奖励,减产赔本,分组承包,划组包干”运作经营机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农业合作”模式:在农地股份合作社基础上,实行入股农户共同参与,发展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合作农场,让更多人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目前村里有4名持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能够熟练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并在大棚种草莓、葡萄等瓜果,供游客采摘。2012年,长云村村集体收入为269万元,如今增至近900万元,土地流转金额也从700元/亩增至现在的1200元/亩。

“原住民”:

共治共享建设“和美长云”

“和腰包一起鼓起来的,是大家的精气神。以前地荒人散,如今地肥人勤。”65岁的村民王见林对长云村的变化满心欢喜。

作为一名老党员,王见林发挥“夕阳红”力量,组织了一支环境志愿服务队,引导村民们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助力“和美长云”建设。“我们10多个人,每天义务在村庄垃圾分类站点‘站岗’,辅导村民们按照类别投放垃圾,现在大家都感受到‘变废为宝’的意义了。”王见林自豪地介绍,村里建设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可将生活垃圾转换成堆肥运到合作社农场使用,形成良性循环。现在长云村每天生活垃圾量在1.5吨左右,可以满足30亩稻田的堆肥需要。

清新的空气、肥沃的田野、整洁的村容……和王见林一样,更多村民对生活富裕的追求,已不局限在“收入”上。如今,长云村推行人居环境“星级户”评选,月度之星可以收到20斤“长云大米”作为奖励,如果评上年度之星,最多可获8000元奖励。包括王见林在内的老党员、老乡贤作为监督员和评委,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监督,发现一起整改一起,做到“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和美长云”的美名越传越远。

【专家点评】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高强:

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些年来,以“稻鸭共作”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因其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村的青睐。昆山市锦溪镇长云村通过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提升了农业的生态价值,还实现了“一田多收”,让普通稻田变成“致富田”;在此基础上,长云村形成“新农人”引领“美丽经济”、村干部破解“富民密码”、“原住民”主动“共治共享”的富裕生活新局面。这种发展模式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共同富裕目标追求,是“三农”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