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风格的漆器
湖北楚墓出土的越王剑 宋宁 摄
石编磬
虎座鸟架鼓和彩绘漆镇墓兽
徐州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陶俑
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一直是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近日,“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楚文化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文化支流,展览以“楚文化与长江文明”为纲,以“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为线,旨在展现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紧密联系,以及楚文化在“东渐”过程中,如何与江苏地域文明之间产生交流与融合。
“楚”楚动人,奇幻瑰丽成风景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万古奔流的长江,孕育了惊艳绝伦的荆楚文化。
来自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安市博物馆等9家文博考古机构的300余件(套)珍贵文物,讲述着楚文化与长江文明之间的故事,凸显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和先秦时期的中原人相比,楚文化更加浪漫诡谲、狂放不羁,同时又带有神秘气息。湖北是楚文化的腹地,来自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随州博物馆等湖北文博机构的楚国文物,大量出现在本次展览上,其中不乏来自著名的枣阳九连墩古墓群的铜鼎、铜镈、铜编钟、铜盘、铜敦、铜壶、铜鉴、漆簋等,吉光片羽,穿越千年,幻化出荆楚文化的奇幻图景。
来自荆州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是楚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器物,以虎为鼓座,以凤鸟为鼓架,中间悬鼓,是楚国贵族宴饮上的必用之物。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高杰介绍,虎座鸟架鼓一般与体型较小的鹿鼓配套使用,提醒主人宾客已经来到,要击鼓迎宾。至于为何设计成凤鸟脚踩猛虎的形象,至今成谜。有学者认为,凤鸟是楚人图腾,虎是先秦时期巴蜀人图腾,两者存在对立关系,如此设计,多少含有楚国人在心理上压制对手的用意。
南京博物院早年间在湖北征集的彩绘漆镇墓兽,也是楚文化独有的器物,一般陪葬于高等级楚国墓葬中。这是一个带鹿角、吐出舌头的怪兽,形状神秘诡谲。高杰介绍,多位学者认为,彩绘漆镇墓兽与楚人巫术有关。就形象而言,早期主要有山神、土伯、龙等三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后期出现了操蛇神、镇凶辟邪神、引魂升天兽、坟羊(土中所生之怪)、巫觋神、祖重等说法。但功能方面比较一致,主要有镇墓辟邪、引魂升天两种观点,反映了楚人鲜明而独特的信仰观。
“楚人的色彩观也充满活力和张力,他们擅长在器物上搭配多色,追求绚烂富丽的装饰效果,并巧妙运用间色,呈现既饱满又和谐的美感。”高杰介绍,展览上有一件湖北省荆门市出土的彩绘石编磬,千年的风霜已使它失去了色彩,但经过湖北省博物馆复原后,发现石编磬竟拥有红、黄、蓝、绿四种色彩,以凤鸟为主体,羽毛花纹作衬托,构成绚丽多彩的迷人图案。
楚风东渐,沁入江苏文化血脉
楚文化在江汉流域发源之后,随着国力的强大,开始向东方传播,并逐渐在江淮间构建起一个纵横南北、辐射东西的庞大国家,从而带来了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就位于今安徽省寿县。
“楚国对今江苏地区影响深远,在大部分江苏城市都能够找到楚文化印记。”高杰介绍,先秦时期,今江苏地区曾被吴、越统治。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文化全面进入江苏,使江苏成为长江流域楚文化的最后重地。
据史料记载,楚国在今江苏设置的城邑,至少包括棠邑(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谷阳邑(位于今镇江市京口区)、金陵邑(位于今南京市鼓楼区)、广陵城(位于今扬州市广陵区)多处。楚威王在“吴头楚尾”的南京设金陵邑,演绎出山川“埋金”的传说,成为“金陵”名称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江苏各地出现过的金陵、广陵、海陵、延陵、平陵等地名,也被认为是楚文化的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