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践
2024-10-24 09:03:00  来源:新华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品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高校思政教育践行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夯实文化根基,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其应然和实然之理。

深挖优质文化资源,

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挖掘素材,将思政课堂打造成有温度、有力量的课堂,从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应将二者的融合实践视为“必要动作”,并制定统一规范,明确育人目标和执行标准,清晰责任分工。依托信息技术和数智化手段,搭建专门的传统文化资源库,以集中展示民俗节日、服饰、饮食、艺术、古村落、文博、体育等多元文化元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统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应从经典著作和史书典籍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并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治理思想、社会追求和社会责任等。例如,《论语》《礼记》《左传》《天工开物》等经典书籍记载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礼仪、农业、手工业、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民俗和民间技艺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养分,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审美追求、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艺术修养。例如,传统民俗中的图腾文化、音乐戏曲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等,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助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对相关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叙述进行深入研究,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不同文化资源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和价值意蕴。例如,在各类青铜器、瓷器、文化遗址中了解人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构建耦合机制,

推动二者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深度融合,需要立足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科学构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机制。因此,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针对性地建构耦合机制,厘清融合实践的内容,以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讲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融合的过程中,应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和契合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思用”“行胜于言”等观念不谋而合。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主体思想以及对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和期望,同样也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民惟邦本”“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等观念中得以窥视。

《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阐述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义利观”“伦理观”“公私观”“生死观”等内容高度契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历史讲述,可结合仁人志士事迹、革命斗争史实和素材,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认同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侧重于理论阐述,传统文化作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泉,有助于提升理论阐释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创新教学手段,

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采用体现主体间性、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的对话机制和引导机制,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前调查、课中互动、课后评估等手段,及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价值期待,调整和优化教育供给。同时,教师可以转变风格,采用轻松、简洁、生动的叙事方式代替生硬、严肃的表述,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叙事风格代替具有话语“势差”的传统叙事风格,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探究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个体智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互动中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采用实践教学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研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宣讲服务等,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借助网络平台,如微信、梨视频、Bilibili等,鼓励学生分享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线上讨论与互动展示。以线下实践活动与线上展示互动相结合,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

重视文化育人,

推动隐性教育协同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将其独有的文化品格、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浓郁的文化育人环境,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期组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知识大讲堂、专题知识讲座、经典诵读、知识竞赛、诗词大会、文学艺术展、文艺表演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借助各类文化活动和重大节日,如国家公祭日、五四青年节或中秋、元宵等,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和感知中华文化精髓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名人雕像、教学楼宇、园林景观、公共设施等的建设,将传统文化寓于物理空间的建造和布局规划中,着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合作和交流。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电视节目、文艺节目、微剧、微电影、纪录片等,以多模态的呈现手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陈铭霞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