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人间一束光”
2024-10-25 08:58:00  来源:新华日报  

10月22日,昆山气温断崖式下降。几天前,“外卖诗人”王计兵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刚从北京参加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回来,他在家守了会儿小店,待爱人到家后,又骑上电动车,穿行在大街小巷跑了4个小时的外卖。

在过去的这几年中,王计兵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56岁的他奔波在跑外卖路上,7年时间写了6000多首诗,出版了三本诗集,他的第四本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也将于明年1月付梓。

“如果说我们是一把把手电,被拧亮了开关,就应该把路照亮给更多的人。”王计兵心怀感激,他认为自己是被大家“拧亮了开关”的“手电”,他想把这份光亮带给更多的人。在新诗集中,他用诗歌为“草根”群体发声,让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被看到、被关注,他用亲身经历鼓舞大家去追求梦想。他说,每个人都是发光体,都可以“手持人间一束光”。

用诗歌为“草根”群体发声

不同于前三本诗集,在《手持人间一束光》中,除了外卖员,王计兵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草根”群体,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日常和感受。

他写送外卖时路过的摆夜摊的大姐:“那盏贼亮的灯泡,被一根电线吊着,在她弓腰推行的三轮车上,左右摇晃着马路。”他写蹲在围墙边休息的民工:“车站广场的围墙边,一群民工蹲成一排,像是一面墙整齐的护坡。”他写快餐店里抱着孩子睡觉的老板娘,像是“一个梦抱着另一个梦,我蹑手蹑脚地取走外卖,像一个小偷,偷走了她俩梦里,辛苦操劳的那部分。”他写废品站的老人:“卖掉了几把生锈的刀,就像卖掉了几十年闪光的日子。”

有一次,送完外卖单,在一段没有路灯的乡间小路上,他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者,王计兵提出捎他一程,却被婉拒了:“他合十的双手和微弓的身体,倒让我觉得,自己才是需要被带上一程的人。”

私底下王计兵有些“社恐”,没什么朋友,成为“外卖小哥”后,他接触到不同身份的人,写作视野更为开阔。这两年,王计兵还受邀到各地参加了很多读书分享会,在活动中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朋友,有机械厂里的司炉工、流水线上的工人,甚至是海边的渔民,这些人的经历也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甘肃参加一次读书活动时,王计兵遇到了一位四海为家的大车司机,他将他跑车的经历化为诗句:“一个以车为家的人,牢牢握住方向盘,也就握住了大地和天空,握住了人间的方向和弧度。”

他参加陕西的活动时,发现现场巡逻的一位保安是仅有一只手的残疾人,他被当地的人文关怀感动,在诗中写道:“微笑是他全部的装备,他把装备分发给每一位游客,还有什么能比得过笑,更让人感到安全。”

这两年,王计兵得到了很多媒体和网友的关注,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是谁。“我之所以受到关注,并不在于我的诗写得多好,而在于外卖小哥和诗人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反差,无形之中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他形容自己是“被聚光灯照亮的一粒沙子”。因为背负着被很多陌生人关注和喜欢的“恩情”,他希望可以借助诗歌这座“桥梁”,为更多平凡的、底层的百姓发声,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

把这份光亮带给更多的人

过去的两年里,王计兵出版了三本诗集,《赶时间的人》一年内再版九次。他被央视新闻报道,做客很多档节目,还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这些于他而言,都是十分新鲜又神奇的体验。许多美好的事情发生后,他内心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时常想,应该做些什么,来回馈社会的恩泽?

王计兵是典型的草根,出生在邳州农村,初中没毕业就跟着朋友进城打工。在过去30多年中,为了生计,他捞过沙、摆过摊、捡过破烂、卖过水果,开过小店,如今在昆山做一名外卖小哥。“虽然一直从事着劳累繁琐的体力劳动,但打出了自己的天地:在城里买了房,有了自己的小店铺。”王计兵以自身经历给那些同样生活在底层的人“打气”: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人,只要努力就能把日子过好!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会不断积累人对生活的理解。6000多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王计兵真实生活的样子,也给那些匆匆的“赶路人”带来许多共情和感动。

作为一个“外卖诗人”,王计兵毫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爱好要永远服从于生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建议大家将“液态”的爱好注入“固态”的生活中。比如,在捡废品为生的日子里,他把诗句写在顺手捡来的纸板和泡沫上。送外卖之后,传统的纸笔写作不适宜快节奏的生活,他便改用语音录制,每天等餐、等电梯的时候,灵感来了,他把只言片语用录音保存,等闲下来,再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整理成诗歌。

他说,写作更像是一场修行,不必追求大起大落的人生,要脚踏实地地生活,在生活中写就的诗,才更触动人心。

把平凡生活写成不平凡的诗

10月15日,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王计兵作为基层代表结合自身经历,谈了“普通人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的话题。

他认为,所有生命都是发光体,每个人都手持着“人间一束光”,尽管能量有大小之分,但至少可以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

王计兵在他的诗集中不止一次记录下那些人间之光:在《赶时间的人》中,他记录了雨天好心顾客善意的提醒:不着急,慢慢来。在《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中,他记录了家庭困难的那些年,接济他们一家人的街坊邻居。这些身边的普通人都曾手持着那束光,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王计兵将这些悲悯和温情注入诗中,让诗歌显得“温柔而敦厚”,坚强而有力。

新就业群体,是当下最蓬勃的一类人群。在王计兵看来,做一行爱一行也是普通人手持“一束光”的表现。在7年外卖生涯中,他想的是要把每一单送好,这些年,他得到的差评停留在个位数。作为“外卖诗人”,他尊重文字,有敬畏心。王计兵相信,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属于自己的诗篇。无论是农民工、保洁阿姨、保安大叔,或是修下水道的工人,社会中“沉默的路人甲”,只要积极乐观地生活,向下深深扎根、向上蓬勃生长,都能把平凡的生活写成不平凡的诗。

“人生就像是酿蜜。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王计兵在座谈会发言时说:一个人要学会适应当下,融入社会、融入时代,不要被抱怨左右。如果每个人好一点,社会好得就不是一点点。如果大家都“手持人间一束光”,生活肯定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正如他在诗中写的,“我们铺天盖地,我们漫山遍野,我们每人手持人间一束光。”□ 本报记者 周 娴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