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安镇供图)
□ 本报记者 陈悦勤 通讯员 张淑萍
乡村生活,有哪些打开方式?
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答案有很多种:可以去村口的苏州美术院,看一场惊喜满满的艺术画展;也能够在音乐会客厅里与国际知名音乐人,共赴一场音乐的盛宴;抑或来到村里的图书馆、新华书店、云雾书房,徜徉在阅读的美好世界……
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山村,在艺术与文化的点缀下,散发着十足吸引力。近年来,通安镇厚植历史文化底蕴,以“艺术温暖乡村,文化引领生活”为主题,因地制宜引入新平台、建设新空间,推动艺术走进乡村,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挖掘本土文化
穿过幽静的竹林,顺着树山木栈道往深处走,一路能与陆绩廉石、摩崖石刻等不少文物古迹邂逅。
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告诉记者,这座仅有400多户农家的小山村,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鸡笼山春秋石室土墩墓遗址、大石山十八景等留存至今。村里的大石山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经典诗句。
“树山距离苏州市区只有不到20公里,但之前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吴雪春说,村里的区位、自然和历史文化优势都非常明显,但此前一直缺少一个“破局点”。
“破局点”在哪里?很快,一群年轻人带来了新机遇。2012年,树山村推进“三星级康居乡村”“美丽村庄”建设,邀请苏州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村庄规划。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教师彭锐带领的团队,开始频繁往村里跑。
“这里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石!”苏州众智营城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村潮澎湃主理人温婷是规划师团队的一员,她对当时的场景仍然印象深刻。在村里转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虽然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没有很好的展现形式。“如果能找到创新的表现形式,这座乡村将绽放出新的光彩。”
走进大石坞,道路两边的市集摊位上,随处可见憨态可掬的年兽形象。这便是当时规划师们改造的一个重要项目。
原来,在考察的过程中,驻村规划师们在戈家坞发现了一座被随意摆放的年兽石像。“它是村民在池塘清淤时发现的,被打捞起来后一直闲置在村里。”温婷说,团队觉得这个小小的形象很有寓意,于是将其进行3D模型重塑,推出了“树山守”系列文创。
“可别小瞧了这个形象IP,每个乡村的文化气质都不一样,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形象,可以凝练乡村的故事,展现乡村特色。”温婷说。“树山守”的可爱形象,不仅赢得了村民和游客的喜爱,还在各种国际活动上崭露头角,为乡村带来了更多“流量”。
趁热打铁,村里先是把通安兔子灯、非遗九连环等请到乡村课堂,又策划了梨花节、土潮音乐节、“我在树山过大年”等活动,让游客、村民不仅可以赏山赏水赏风景,还可以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味”。
“每个人心中都有乡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想念乡村,想要沉下心来感受乡土气息。”在温婷看来,这些年,大家对乡村的期待越来越高,所以乡村也要不断迭代升级,用文化创意留住更多年轻人。
艺术家点亮乡村
“在苏州高新区大阳山北麓,有一座名为树山的小村庄……”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树山的山树》中,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小说讲述了大学生下乡村任职村官,帮助村庄改变命运的故事,入选2024年苏州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而故事里的村庄原型,便是树山。
“这里既有时尚的都市现代感,又处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带着江南独有的风情。”回忆起来到树山的场景,《树山的山树》作者顾七兮印象深刻。3年前,江南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在树山村成立,顾七兮作为首批作家入驻。在驻地采风的过程中,这里的美丽风景和“烟火气”深深吸引着她,让她萌生了为这座村庄创作小说的想法。
这些年,跟顾七兮一样,来到树山的艺术家并不在少数,其中很多还是国际“大咖”。而他们与树山的结缘,还得从一个实行了8年的“计划”开始说起。
2016年,为吸引更多人建设乡村、打响品牌,树山村启动了“艺术家驻村计划”,邀请全球各地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家,来到村里采风和创作。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40余位艺术家先后应邀而来,共赴“树山之约”。
六座格莱美奖得主Daniel Ho便是在这次采风之旅中,与苏州评弹大师袁小良等艺术家共同制作了专辑《水绣》,斩获全球音乐大赏最高奖项和全美独立音乐奖(IMA)提名。在采风之余,Daniel还特地在树山乡村双创中心开设了尤克里里大师音乐工坊,为当地的孩子打开音乐大门。
人杰地灵的树山,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而艺术家的到来,也为这座村庄带来更多文艺气息。
从“美弦树山”苏州吉他大赛,到“打开音乐之门”钢琴大师见面会,再到树山丰收音乐节……一年四季,村里文艺活动不断档,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为村民、游客们带来一场场文艺大餐。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高雅艺术,在乡土间拔节生长。
艺术反哺乡村
11月30日一早,一场树山市集让大石坞热闹了起来。道路两侧满满当当都是商家摊位,岔路口的舞台上还有乐队演出。音乐声、叫卖声在大石山脚下回荡。“家门口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很有幸福感。”村民吴阿姨说。
文艺点亮乡村,不仅为居民带来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贵的是还吸引了越来越多乡创“合伙人”加入进来。
走进“云水垚”艺术工作室,一进门便看到右手边有个一面墙高的置物柜,上面分类摆放着一件件精致的陶瓷制品。
几年前,工作室负责人王光良辞去设计师工作后,来到树山村,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新村民”。“一开始想在树山开设工作室,是因为这里有制作陶瓷用的高岭土,后来发现树山给我们的惊喜不止于此。”
说着,王光良拿出一小瓶黑色粉末介绍,“这些粉末由树山梨树枝烧制而成,可以用来上釉上色。”他说,树山有万亩梨田、树山三宝,行走其中,在路边随手拾捡的狗尾巴草、松针,都可以作为上釉的材料。这些材料涂抹在陶具上,会因为厚薄、烧制温度的不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色彩。
他们据此设计了体验路线,一边带着游客沿着木栈道看廉石、赏摩崖石刻,一边拾捡树枝、草木,制作陶艺作品。“在村里经营工作室,既能维持生活,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一种心灵的满足。”
王光良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树山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来了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其中有不少是回村创业的本地青年。目前,村里光是民宿就开了20多家,还有60多家酒店、农家乐、咖啡店、手工艺工作室,村里年均游客可达近100万人次。
如今的树山村,在文化艺术的点缀下,既有着古典气质,又充盈年轻气息。传统与现代,江南风与文艺感在这里相融交织,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把艺术和乡村更好结合起来,让文化艺术更好反哺乡村、赋能产业,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通安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