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中华传统美德提供精神滋养。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传统美德能够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从未离我们远去,它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今天我们讲要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正确的认识:这些美德并没有封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已成为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直传承至今的美德发扬光大,让它们成为老百姓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德目可以与现代生活直接对接,公众对这些德目的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要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我们之所以认同中华传统美德,一方面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这些传统美德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仁”“义”等德目,依然活跃在今天的道德话语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要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就要挖掘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揭示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积淀,唯有了解其博大与厚重,才能增加传承的自觉与主动。
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美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它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古代社会中称之为“美德”的行为,不一定能够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前面说,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能够对接上是就其概念的超越性而言的,并不涉及具体的内容。如古代人重“义”,现代人对“义”也推崇,从其利他的超越性上说是可以对接现代社会的,而如果从具体内容上说,古代称之为“义”的行为今天可能不然,甚至是非“义”,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中华传统美德也需要进行转化,去除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继承其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 王明霞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为江苏高校哲社项目“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人文素养融合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