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文化根基
2025-02-06 08: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范 芹  

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精神深深根植于青年学子心中,既是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期许与要求,也应成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指向。红色文化作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革命事业中艰辛奋斗历程的光荣见证,其所蕴涵的丰富德育元素是爱国主义教育得以常态化、持久化推进的重要动力。因此,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巧用地方文化资源,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文化根基。

深挖“文化富矿”

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挖掘、深入调研、集中收录,建立完备的红色文化资源库,继而充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是高校发挥红色文化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

建好“大资源库”。通过校地协同、校际合作等手段,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共同开展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科学分类、存档保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可与地方文化机构协力开发数字文化资源库,涵盖文献资料、历史遗存、影视资料等。同时,依托3D技术、空间扫描设备等数字技术,建立线上红色文化基因库,集场馆漫游、全景浏览、文物赏析、课程学习、在线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云上红色文化馆,链接区域内各类实体性红色文化馆进行等比例复刻,让红色文化、红色文物“活起来”。

筑牢“红色堡垒”

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红色文化,应加强课程体系构建,注重融合育人工作的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堂、日常思政课堂、第三课堂等多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以思政理论课堂为主渠道。构建高质量思政课程群,将红色文化元素巧妙融于思政理论课程中,包括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革命事迹、典型案例、影视素材,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开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特色选修课程、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在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的理解。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手段,将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成长过程、主要贡献等作为宝贵的教育素材融入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厘清个人理想之于国家、社会、民族的关系,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以日常课程和第三课堂为补充。打造“红色文化+教辅教材”“红色文化+特色读物”“红色文化+作品创作”“红色文化+活动组织”等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矩阵。例如,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党史课程、电子图书等;开发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题的微团课、原创视听作品等,并将其上线于校园官方教育平台、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强化常态化文化引领作用;举办各类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征文、艺术展览、事迹宣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伟力。

做好“红色宣发”

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实践,应注重依托宣发手段,强化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二者都在文化推广、教育引导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强化阵地意识,做强文化宣传。

巩固传统媒介的文化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电视等媒介传播红色文化。依托传统媒介,对红色文化相关的英雄事迹进行系列宣传,同时挖掘身边的榜样事迹和相关动态,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内蕴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内核等的认同。同时,在利用传统媒介进行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将学生主体的接受偏好纳入考量范畴,努力以青年视角、青年风格、青年话语进行文化宣传。例如,采用图文并茂、情理相融的方式以及故事化的呈现方式进行,将动漫元素、音乐元素等当下的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宣传红色文化相关的典型事迹。创新性地利用新兴媒介。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渠道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经典读物、经典影片、经典事迹、优质课程资源、活动成果等的推宣,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的个性推送、精准推荐等功能,推送能够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文化内容,在保障内容供给个性化与定制化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利用VR、AR、网络直播等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盘活“红色资源”

红色文化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应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讲堂的联动中将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让田间地头、文化场馆、革命老区等成为广大青年追寻革命记忆、践行革命精神的关键场所。

组织成立青年宣讲团。共青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宣讲社、宣讲协会等联合开展宣讲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学子赴省内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基层乡村、中小学校等开展面对面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的内涵意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成立研学践行团。利用寒暑假、重大节日等契机组织学生走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场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引导学生在自身践行过程中感受革命精神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社会调研、公益服务等实践活动,围绕基层治理、老区振兴、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发展等进行专业实践。

抓好“关键主体”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红色文化的关键在教师。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使命自觉、素养卓越的高质量、现代化教师队伍。

完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部署、落实督办的职责,组织高校组织部、宣传部、后勤保障部、教研室、教工部等协同配合,共同为常态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优化队伍结构。依托笔试考核、面试答辩、课程试讲、政治审核等多重手段,通过内部选调、线上线下招聘,组建一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助理教师共同组成的高水平教师梯队;打造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外聘专家学者、退伍军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的教师队伍,负责思政理论教学、日常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服务思政。制定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学生、教师、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将教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教学实效与职称评定相挂钩,同时增加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聘比重、落实奖赏与退出机制,充分激发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完善教师培育。提供理论培训、集中备课、实践研学、业务观摩、学术论坛、技能比拼、结对帮扶、学历提升等多种培育手段,更好地为思政教师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蓄能。□ 范 芹

(作者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率先探索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编号:GD23XJY92;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时代广东高校港澳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编号:2023GXJK894)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